與六七暴動有關的香港小說,劉以鬯〈動亂〉是其中一篇廣為人知的作品。這篇作品亦是寫作班常見的教材。然而,最近不少中學都不願意再將〈動亂〉列為教材。原因是作品渲染暴力、政治化、題材敏感等。這不期然令人重新…
標籤: 黃碧雲
每當我們談到香港文學時,黃碧雲必然會是被討論到的作家之一。她在1984年開始她的寫作生涯,其小說《烈佬傳》出版於2012年,是較晚近的作品。《烈佬傳》有別於黃碧雲過往「暴烈」的風格,以極為平淡、收斂的…
沒想到相距數月,《盧麒之死》的相關評論再度引起討論,甚至作者親自回覆。[1] 《盧麒之死》誘發的評論實在不少,[2] 有論者對《盧麒之死》引述間沒有留下註釋而令檔案夾雜敘事變得無從稽考而影響小說敘事感到可…
近來讀了本地哲學家曾瑞明的文章:〈非虛構小說的權利和義務──評黃碧雲《盧麒之死》〉,又讀了其後余震宇的回應文章,以及黃碧雲本人的回應,覺得這些評論都有更深入討論的價值。 曾瑞明整篇文章圍繞著《盧麒之死》中…
黃筆下群眾散聚的隨機、不可解,和六六暴動論述的訴求(由反天星頭等艙加價五仙到反殖民;左右派兩路選擇不涉事)相映成趣。運動中大家彷彿有甚麼具體的要求和連繫,但一經盤問,大多數人都說是因為「好玩」、「好奇心」…
早有論者提出黃氏實踐了「情感歷史」(affective history)的書寫,談「情感」如何在歷史文字(人之作為、發言──行動)中作不可能的呈現;然而政治運動的情感聚合、消散,不論在經典政治理論和一般批…
《盧麒之死》一書出版後討論者眾,不少論者均提出相當具洞見的閱讀角度,探討黃碧雲如何在歷史轉述、檔案文字之間闢出新的文學創作之路,或如她本人所言,「非虛構小說」。在此我希望建基於既有的論述之上,試圖理解《盧…
一、 李薇婷近日在不同平台(微批、虛詞)評論黃碧雲「非虛構小說」《盧麒之死》,以檔案的冷對應《盧麒之死》情感歷史(affective history)的熱為討論切入點,嘗試引證《盧麒之死》「刻意地落在檔案…
歷史地描繪過去並不意味着「按它本來的樣子」去認識它,而是意味着捕獲一種記憶,意味着當記憶在危險的關頭閃現時將其把握。 ──本雅明〈歷史哲學論綱〉 不知為何,讀了黃碧雲新作《盧麒之死》兩章,我便覺,這書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