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讀了本地哲學家曾瑞明的文章:〈非虛構小說的權利和義務──評黃碧雲《盧麒之死》〉,又讀了其後余震宇的回應文章,以及黃碧雲本人的回應,覺得這些評論都有更深入討論的價值。 曾瑞明整篇文章圍繞著《盧麒之死》中…

近來讀了本地哲學家曾瑞明的文章:〈非虛構小說的權利和義務──評黃碧雲《盧麒之死》〉,又讀了其後余震宇的回應文章,以及黃碧雲本人的回應,覺得這些評論都有更深入討論的價值。 曾瑞明整篇文章圍繞著《盧麒之死》中…
在上一篇文章,筆者嘗試探討了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中的愛與死。愛情是一種屬於大眾的語言,它使得《維特》通行世界,且歷久不衰;到了最後,小說的文學…
1774年,歌德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少年維特的煩惱》(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整個世界突然就出現了「維特熱」,不但有關維特的各種事物都要成為了商品,還有不少人仿效維特…
【文學界的賭徒:杜斯妥也夫斯基(上)】 上篇說到,俄國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的《賭徒》(The Gambler)不單是他最具自傳性質的作品,而且還是理解《地下室手記》…
俄國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最具自傳性質的作品是哪一部?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對「自傳」的理解。要是說作者思想發展的心路歷程,任何一部忠實於自我心靈的作品,都必與作者的經歷…
在摩爾多瓦的奇西瑙(Chișinău)的普希金故居博物館(Pushkin House Museum)裡,有一張《葉甫蓋尼.奧涅金》(Eugene Onegin)第一節詩的手稿,日期標誌為1823年5月9–…
早前筆者寫過一篇文章,提出了港台文化節目〈五夜講場──文學放得開 2018:文學哲學恩怨情仇〉中,主持和嘉賓對亞里士多德悲劇理論的誤解。對於一個以輕鬆為主調的節目來說,一些錯誤是無傷大雅的。但在節目的最後…
早前看港台節目〈五夜講場──文學放得開 2018:文學哲學恩怨情仇〉,談論到文學與哲學之間的互相介入,當中包括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先賢對文學的理解。關於古希臘哲學家對文學的看法,主持及嘉賓所說的大致上是…
近日讀到本地作家董啟章的文章〈明周專欄:寫自己〉,當中談到作家的自我書寫,又談到了好些經典,覺得甚有意思。 關於自我書寫的特質,董啟章從一開始就以「公元二世紀阿普留斯的《變形記》(或稱《金驢記》)」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