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從他和她和池開始,然後在他和她中結束。他叫甚麼名字?她是誰?池和馳有甚麼分別?別這麼問,你見過他們的。在這座城裡你見過他們,上一秒或許才見過呢。這樣的人很多,很多,從不缺少。 這裡一直在變,…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的簡介寫得非常簡單。 1927年生 原籍浙江烏鎮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 1928年移居紐約 2006年返回浙江 2011年辭世 從其生卒年份可知,他熬過了二戰、國共內戰、大躍進、文…
今年英國的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的得獎作品是蘇格蘭作家道格拉斯.斯圖爾特(Douglas Stuart)的《舒吉.貝恩》(Shuggie Bain)。感覺布克獎近年都不是男性作家可…
偉大的《大國民》 因為大衛芬查(David Fincher)的《曼克》(Mank),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1915–1985)再次受到注目。八十年前他開拍的曠世之作《大國民》(Citi…
關於羅勃.D.卡普蘭(Robert D. Kaplan),實在不用說太多了。政治記者、旅遊作家、地緣戰略專家……這些稱呼都適合他,但沒有哪一個比其他的更適合他。他的著作總是像希羅多德的著作一樣,夾雜遊…
北愛爾蘭作家瑪姬.奧法瑞爾(Maggie O’Farrell)的新作《哈姆尼特》(Hamnet)在年初出版,剛出版就遇上了疫情,好些宣傳活動都被迫就延期舉行。但其後小說不但入選了英國的女性小說獎(Wo…
初探文化研究世界,我開始思索現代語境與歷史話語的關係,不難從中找到一些關於「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再現分析。我開始好奇的是文化大革命如何讓知識份子「乖乖就範」。畢竟觀望現今的香港知識份子,是走在鋼線,磨…
人類這樣的存在不僅是生理性的,也是文化性的存在,甚至在這本書中,高夫曼(E. Goffman)的見解認為我們並沒有外於社會存在的自我,我們的自我是來自於互動──interaction,個體面對面地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