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普遍華語讀者來說,或許都不甚熟悉馬洛伊.山多爾(Márai Sándor)這位優秀的作家。他生於1900年的奧匈帝國,在貴族之家成長,後來經歷了東歐鐵幕而流亡法國,期間持續寫作,至1989年於美國聖…

就普遍華語讀者來說,或許都不甚熟悉馬洛伊.山多爾(Márai Sándor)這位優秀的作家。他生於1900年的奧匈帝國,在貴族之家成長,後來經歷了東歐鐵幕而流亡法國,期間持續寫作,至1989年於美國聖…
在〈「贅述學」:多情卻被無情惱──漫談沈從文的文學與人生〉(下稱〈贅〉)一文中,因篇幅所限,我未冗解釋吳曉東對於沈從文作品「指向一種倫理重建」的說法,為補缺漏,於此續作論述。[1] 吳曉東在〈從「故事…
多情與無情之間的辯證張力,從來作為現代中國作家的作品乃至真實人生裡,揮之不散的一大主題。這在不同作家身上體現作不同的形態,比如魯迅起初吶喊「救救孩子」的希望與晚年親睹左聯互相批鬥時的絕望,抑或茅盾早年對共…
La révolte est notre mystique, synonyme de dignité. ──Julia Kristeva, 1998[1] 2019年,我們振臂高呼我們的理想與悲憤,那時候…
前言:基列之名 起初知道馬莉蓮.羅賓遜(Marilynne Robinson)的「基列三部曲」,是讀了童偉格在字母會專輯裡的精彩書評。童偉格稱許羅賓遜高度自律的重複書寫,是對小說家基本倫理的反叛,而其始終…
川端康成,這個名字仿佛就代表了日本現代文學的重要面向。關於他的作品,我們首先會想起的是《古都》、《雪國》、《千羽鶴》,乃至《伊豆的舞孃》或《掌小說》等,都是相對屬於「純文學」範疇的作品,也是這些作品把他引…
甘耀明的《喪禮上的故事》(下稱《喪》)出版於十年前(2010),與他的首部長篇大作《殺鬼》(2009)可算作同期作品,其後則有《邦查女孩》(2015)與《冬將軍來的夏天》(2017)兩部長篇。我第一次知道…
去年八月,日本動畫家新海誠的動畫電影作品《天氣之子》(天気の子)在香港上映,我待到其落畫仍未得抽閒進電影院看,今尚遺憾,但那時候倒是有聽在樂隊Search Radwimps為其所作的主題曲《愛にできること…
「詩是甚麼?」其實就是在問詩的界限在哪裡。尤其在當下或偏晦澀、或偏煽情的種種現代詩風潮裡,我認為林煥彰的詩有其獨特的位份,以簡潔、淡泊、純真的話音聲聞於野,作為尋索詩之為真理的一個可能。初讀《林煥彰截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