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馬賽爾思想的一些基本面向。當然,馬賽爾的洞見繁多,難以寥寥說盡,因此在這篇文章,我們將聚焦就其關於絕望與盼望的辯證討論,再作一些解釋。另一方面,正如之前提到,馬賽爾尤其強調哲…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馬賽爾思想的一些基本面向。當然,馬賽爾的洞見繁多,難以寥寥說盡,因此在這篇文章,我們將聚焦就其關於絕望與盼望的辯證討論,再作一些解釋。另一方面,正如之前提到,馬賽爾尤其強調哲…
一九五八年,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一書出版,被普遍認為是其最重要的鉅著(magnum opus)。在後二戰的歷史背景底下,鄂蘭就…
在之前的兩篇文章──〈存在境況與生命理性──析論漢娜.鄂蘭《人的條件》(上)〉與〈共和理想與新生政治──析論漢娜.鄂蘭《人的條件》(中)〉──我們從《人的條件》的基本論點、生命理性(Lebensrat…
在〈存在境況與生命理性──析論漢娜.鄂蘭《人的條件》(上)〉一文中,我們已處理到鄂蘭《人的條件》一書的基本論點,並提出了所謂生命理性(Lebensrationalität)的切入角度。在這篇中,我們將…
閻連科的近作《她們》是一部關於現代中國女性的散文集,譜寫出其家族裏外四代女性的命運,以及她們在命運底下掙扎的生存狀態。全書除一篇自序,分成七章,從他自己的相親經驗,談到姊妹、姑嬸,再到最親密、最熟悉的…
不是我在世界上受苦,而是世界在我心裡受苦。人只有在集聚從破衣爛衫到大教堂各種東西的無言痛苦的狀態下才存在。同理,人只是從各種生物──從蛆蟲到上帝──在他心中歡笑和呻吟的那一刻開始,才成為生命。 ──齊奧朗…
在我們身處的華語世界,「尼采熱」仿佛自二十世紀初以來便從未停息。1902年10月16日,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介紹尼采與馬克思,是現存可考據文獻中最早把尼采引介到華語世界的文章。後來王國維、茅盾與陳獨…
當我們談到在德勒茲筆下的尼采是個「指向未來的思想家」,這跟我們一般所理解的尼采對此刻意義的強調,似乎有所衝突。因此,我們有必要在此延伸思考,在德勒茲的意義下,退化與未來、甚至跟永恆回歸(die e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