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不太讀詩,但總是在無意中流露對詩的仰慕。東京奧運的港隊高手何詩蓓和李慧詩,名字都有個「詩」字──他們的父母讀詩嗎?未必,但他們還是相信,「詩」這個字太美好了,足以成為給女兒的第一份禮物。 詩…

一收到余英時先生(1930–2021)去世的消息,翻檢書櫃上多種余英時著作,書本觸手可及,一直在當眼之處,足證他的書常讀也常用,可惜大師已去,從此再無此等地位的大師。 《余英時回憶錄》在2018年底初…
當我閱讀黃可偉的新書書稿時,便印證了我對他的網絡印象:作為一個積極寫作的人,他既是投稿達人,也是文獎獵手──這評語並無任何貶義,我只是對他的寫作狀態相當好奇而已。他是兩部長篇小說的作者,坊間評價不俗,…
劉以鬯(1918-2019)於1949年從上海移民香港, 多年來從事編輯寫作工作,筆耕不輟,扶掖後輩,被公認為香港文壇泰斗。其代表作之一長篇小說《對倒》被改編為電視電影作品 [1],被譯為英文與日文,…
在我很喜歡的小説《公園生活》中,吉田修一探討公共場所與私密空間的關係。都市生活改變空間的定義,甚至讓都市人面對親近的人,出現「不是說我不想和她待在一起,就因為想在一起,所以才會從一個房間移動到另一個房…
如前文所述,《候鳥》姐妹篇《織巢》主要敘事者從林家大女兒素素,變為林家二女兒妍妍。與《候鳥》中的兒童視角娓娓道來相比,《織巢》則展示了更為精巧的結構設計與複雜多變的敘事角度。在《織巢》序言中,西西首先…
1981年,西西於香港《快報》開始連載自傳體小說《候鳥》,共得三十萬字,後來以前十八萬字作為上卷,1991年印行出版。2018年,西西在臺灣洪範書店出版小說《織巢》,作為其早期小說作品《候鳥》的姐妹篇…
廿一世紀才過了五分之一,但已足夠讓當下哲學家呈現出與上幾代前輩人物截然不同的面貌,這主要表現於哲學書寫的文筆方面,大眾化、電子化的閱讀習慣,似乎催生了一種講求精煉,甚至精緻(也許還得比班雅明或布希亞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