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當代語境的氛圍下,當提及「視覺性」,人們自動聯想起電影、電視產業。無可否認,這是當代藝術的潮流趨勢,然而視覺性的形塑未必單單與影像構上關係,乃與文字產生微妙的關係。 羅崗老師論及「視覺『互文』…
標籤: 香港新詩
《地納於心》是記憶之書。但甚麼人需要記憶?甚麼事物需要記憶?記憶其實是對失去或即將失去的一種渴求、一種企圖掌握的勞作。周漢輝寫的是一個既古又新的香港,一個含納許多人成長與失落的香港,一個既美好又驚悚、…
繼《旁觀生活》之後,葉英傑於去年出版了最新詩集《時差繁衍》。與《旁觀生活》相比,《時差繁衍》既繼承上一本詩集的遺緒,又有相對獨立的主題:時差和刻度。乍讀《時差繁衍》,很容易得出一個印象﹕作者喜好詩寫旅…
日前在《微批》看到詩評人洪慧的評論〈中國人不需要救贖──讀黃茂林:《中國病人》〉,文中說黃茂林「其詩敘事性強,尤好長篇大論。詩歌語言有嚴重的散文化傾向,未免囉唆。」不免令人猜測評論者的「散文化」的標準…
琉璃脆,予人清爽可人,剔透易脆之感。然而我們也不必專向這方面預期想像。譬如〈野狗〉這首詩,野狗與琉璃剔透可說是風牛不相馬及,但這並不緊要。讀詩不能一味跟著作者的路標前進,否則很容易漸行漸遠,不知身在何…
一。 S的這本動人詩集中揭露了某種傳承西西或是羅智成或是楊牧的甚至是艾略特到波特萊爾現代進入後現代最高端極限敍事長詩的令人無法抗拒的着迷……甚至涉入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般的S困於愛荷華的(我也意外在場…
按:本文所依據之版本為初文出版社於2019年重新出版的《帝鄉》。 據温健騮自序所言,《帝鄉》一書「以諷世也」,甚至希望「有一天或能寫作為廣大的人們而不單為知識份子所閱讀的東西」。全書以散文詩為主,亦有少量…
最近重讀過去十多年的詩作,突然明白,我的詩作其實是一齣又一齣的恐怖片。 我自小便沉迷恐怖片,可以深夜獨自擁著棉被,一人等待雪女、妖精等冷不防地自螢幕閃出。然而,我最喜愛的並不是那些處處爆眼、爛面的二、三流…
中國政府、中國知識份子,甚至中國的民眾都很喜歡責難香港人未有盡到作為中國人的責任。特別是九七回歸後,這種趨向更是名正言順地進入香港政府的施政方針裡面。從政治層面,那是廿三條立法,要求香港人主動放棄僅有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