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詩人」戴望舒在香港不單住過薄扶林道的「林泉居」,還住過干德道的「對山居」,他遷往「對山居」後,對「林泉居」的日子無限懷念,寫下〈過舊居〉、〈示長女〉、〈山居雜綴〉等名作;但「對山居」的位置更鮮為…

「雨巷詩人」戴望舒在香港不單住過薄扶林道的「林泉居」,還住過干德道的「對山居」,他遷往「對山居」後,對「林泉居」的日子無限懷念,寫下〈過舊居〉、〈示長女〉、〈山居雜綴〉等名作;但「對山居」的位置更鮮為…
上個世紀六〇年代,香港曾出版一系列流行小說,這些書,薄薄一冊,約四萬字,四、五十來頁,十六開,由於售價廉宜,均以港幣四角出售,故統稱為「四毫子小說」(粵語四角即四毫)。當中又以「環球文庫」最為流行,其…
第二章:讓戴望舒與「林泉居」結緣的馬爾蒂(Madam Marty) 馬爾蒂女士可說是戴望舒和「林泉居」的「紅娘」,讓他們結下數載緣份。過往有關這位「紅娘」的介紹不多,略知她是香港大學的法文教師。今次調…
我看到了戴望舒最好的詩,就是在薄扶林道上的林泉居裡寫出來。 ──徐遲[1] 1937年爆發的日本侵華戰爭,令當時已在中國文壇揚名的「雨巷詩人」戴望舒(1905–1950),伙同好友徐遲(1914─19…
1955年,香港出現第一份報紙形式的兒童讀物:《兒童報》(Children Newspaper),每三日出版一期,由教育工作者潘潛女士創辦,出版僅一年便停刊。隨着歲月流逝,這份曾創先河的兒童讀物已被遺…
* 原文載《字花》第63期(香港:水煮魚文化製作公司,2016),16–19。 創意寫作教育在外國已發展得相當成熟,而香港大專院校在近年相繼開辦創意寫作學位課程的同時,卻有大學將課程黯然結束,這個尷尬局面…
近年香港一片懷舊熱,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吸引大量讀者的「三毫子小說」,經常成為討論話題,還有學者利用它來進行有關政治、社會或文學方面的研究分析。然而,香港第一種「三毫子小說」何時出現?誰是第一位作者?寫…
以抗爭為題的詩在香港詩作裡並不罕見。李心若〈工人老金〉(1932)、巴度〈賣報的孩子〉(1933)、何浧江〈在某機器鋸木廠裡〉(1940)、何達〈簽名〉(1958)、崑南〈旗向〉(1963)。[1]然而許…
七十年代最好的香港詩人:癌石(上) 癌石的特別之處在於,〈警察〉甫一開始,詩人癌石已經投身於抗爭運動之中。因此他才會被警察關進「雜差房」毒打。癌石的發言位置,並不是知識份子居高臨下地向抗爭運動的群眾解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