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1962年的「莫斯科和平會議」(Moscow Peace Conference)上,沙特(Jean-Paul Sartre)是其中一個講者。雖然沙特本人並不是共產黨黨員,但他向來都對蘇聯的共產黨感到同情…
說到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我們很自然又想起,仿似它前生的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匈牙利革命以蘇聯軍隊鎮壓為終結,但死去的人的精神卻一直延伸,成為了十二年後布拉格之春的…
原文刊於《Sample》第七期「你無法到達的地方」 周五傍晚,你離開公司,準備赴朋友的約。餐廳地點,你約莫有些印象,但還是掏出手機,利用 Google Maps 規劃行程,任由地圖科技幫你決定,究竟上地鐵…
「一顆雨點包含整個海洋的成份。」[1] 開始與起源是不同的。當我們說「一年之始,萬象更新」時,開始是也許是循環、或者網絡的其中一點,開始是移動的預備式。但是,起源卻是指萬物之流的第一點,例如像基督教中的神…
在〈配戴新感官的漫遊者與他們眼中的香港奇觀:劉以鬯都市小說的視覺性〉一文中,我借用七十至九十年代形成,且逐漸影響文學等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視覺轉向」(the visual turn)概念,以「視覺」為中…
當我們談論劉以鬯,我們談論的是甚麼? 劉以鬯小說評論者眾,以他作為焦點的專書、傳記、訪談、研討會、紀錄片成果紛呈,從「劉以鬯熱」到「劉以鬯學」,已經成為認識、研究香港文學史必須邁腿跨過,卻又容易抽筋的門檻…
上文簡要地解釋了意識流寫作的一些特質,同時提出了學者們對「《酒徒》是否一部意識流作品?」的看法,最後以作者意圖的觀點回應了當中的疑問。本篇主要會談談《酒徒》中的意識流式敘事,並繼續而作者意圖的思考進路說明…
香港文壇巨匠劉以鬯逝世,在送別他的紀念儀式上,播放《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的紀錄片,作為致敬。「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出自他的《酒徒》,後來又被王家衛放到《2046》。在靈堂上播放着如此光與影,看着的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