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旁觀生活》之後,葉英傑於去年出版了最新詩集《時差繁衍》。與《旁觀生活》相比,《時差繁衍》既繼承上一本詩集的遺緒,又有相對獨立的主題:時差和刻度。乍讀《時差繁衍》,很容易得出一個印象﹕作者喜好詩寫旅…

繼《旁觀生活》之後,葉英傑於去年出版了最新詩集《時差繁衍》。與《旁觀生活》相比,《時差繁衍》既繼承上一本詩集的遺緒,又有相對獨立的主題:時差和刻度。乍讀《時差繁衍》,很容易得出一個印象﹕作者喜好詩寫旅…
二〇二一年初,正當新冠疫情水深火熱之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黃涵榆,也即將完成《閱讀生命政治》的寫作計劃。從二〇二〇年初的武漢封城,到包括西方在內的各國政府實施隔離、封城、限制社交活動、強制檢測…
從《我們從未現代過》開始,法國當代哲學家拉圖(Bruno Latour)將那個哲學焦點,從以存在、語言、符號這些人類世界中心的概念,轉移到整個自然世界。沒錯,他的《巴斯德的實驗室》(Pasteur: …
漢娜.鄂蘭大部份著作,已在台灣出版中譯本,惟獨較為晚年寫的《過去與未來之間》,最近才出了中譯本。對讀過鄂蘭主要著作如︰《極權主義的起源》、《平凡的邪惡》、《人的條件》、《心智生命》的讀者來說,《過去與…
廿一世紀才過了五分之一,但已足夠讓當下哲學家呈現出與上幾代前輩人物截然不同的面貌,這主要表現於哲學書寫的文筆方面,大眾化、電子化的閱讀習慣,似乎催生了一種講求精煉,甚至精緻(也許還得比班雅明或布希亞更…
日前在《微批》看到詩評人洪慧的評論〈中國人不需要救贖──讀黃茂林:《中國病人》〉,文中說黃茂林「其詩敘事性強,尤好長篇大論。詩歌語言有嚴重的散文化傾向,未免囉唆。」不免令人猜測評論者的「散文化」的標準…
香港旅美年青學人李宇森的《主權在民論》自出版至今,已有多個月了。這部著作以定義「主權」開始討論主權與民主、自由及平等這些現代社會奉為圭臬的政治價值之間的關係。當中缺不了關於盧梭《社會契約論》及德國法學…
巴特勒的《非暴力的力量》,標誌着她對於在《戰爭的框架︰生命如何可被悲慟》(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及《脆弱不安的生命》(The Precarious…
關於羅勃.D.卡普蘭(Robert D. Kaplan),實在不用說太多了。政治記者、旅遊作家、地緣戰略專家……這些稱呼都適合他,但沒有哪一個比其他的更適合他。他的著作總是像希羅多德的著作一樣,夾雜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