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青鳥音塵斷,往事不勝思。 ──納蘭性德〈少年遊〉 廿二年前,在香港回歸前一年,向來一派抒情傳統,詩詞瀰漫故事,顛倒港台眾生的鍾曉陽交出了《遺恨傳奇》,研究香港小說的專家趙稀方評價:「看起來像是一部描寫…
標籤: 香港文學史
現在有幸看見全貌的早期香港文學刊物不多,《墨花》現在便只能看見零星幾期。一般而言,評論切忌處理無法完整閱讀的期刊,不過,評論有時需要些許衝動,也不妨拋磚引玉。研讀1920年代的刊物資料,對比之下,《墨花》…
盧瑋鑾在回顧香港文學的發展時曾提及,香港的文學雜誌歷年來雖然有疏落也有豐盛,但它們皆構成某一時期的文化場域,並刊載記錄着具影響力與重要的作品。[1]這些文藝雜誌除了刊載小說、新詩、散文、劇本等創作文本再現…
劉以鬯先生以百歲高齡仙逝,文壇都感到惋惜,劉先生開創了中國意識流小說書寫的高峰,而他一生更重要的貢獻是擔任文學副刊與雜誌的編輯,以卓越的守門人視野與觀點,引領了1960年代台灣與香港的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特…
1939年7月10日,由戴望舒主編,在香港出版的《頂點》創刊號,發表了自上海避戰禍而南下,寄居於香港西環桃李台,在匯豐銀行大廈上班的徐遲的一篇名文:〈抒情的放逐〉,展示出這時期的一種「戰爭詩學」。徐遲說:…
書拿上手,「板蕩」一詞入目,才疏學淺如我,查找了一下,應是《詩》「大雅」內有〈板〉、〈蕩〉兩篇,均形容政治黑暗、社會動蕩。陳智德的新書以「板蕩」與「抒情」起題,我理解為對戰爭時期文學狀態的探討。於是,帶着…
陳智德博士集詩人與學者於一身,一月出版新書《板蕩時代的抒情: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講述抗戰期間香港如何成為抗戰文藝的「據點」。2月23日晚,中華書局舉辦專題講座「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邀得陳博士分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