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或許是世界比較多風波的一年,但有幸我們還是把它撐過了。在疫情之下幸以有書,不經不覺,筆者把英語世界的幾個文學獎項的得獎作品都讀了,連同一些入圍最後名單的作品寫過幾篇書評。我發現,女性書寫或許…
偉大的《大國民》 因為大衛芬查(David Fincher)的《曼克》(Mank),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1915–1985)再次受到注目。八十年前他開拍的曠世之作《大國民》(Citi…
近來經常追讀的是譚以諾寫的【點讀《不離地藝評》】系列,這系列深入淺出地談論何慶基的《不離地藝評》,由序言到當中的一些章節,旨在以輕輕點評、微微批閱的方式,帶領讀者了解策展人及前香港藝術中心展覽總監何慶…
圖片來源:Mobile M+: Inflation! 蟑螂也許是世界上最惹人生厭的昆蟲,但牠在香港文化中卻享有特殊地位,周星馳與黃子華所成就的「小強」更是家喻戶曉,深入民心。把被世人遺棄、置身最底層的…
前言 為何閃電的形狀總是開裂而分岔的?假如我們以慢鏡細察閃電的行進過程,就會發現,在閃電真實發生之前,會有一些較不明亮的電流,以樹狀的形態,從雲層向下開岔蔓延,試圖接通雲層和地面。那一種樹狀的圖案,名…
上篇提到,詩人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反覆以童年和家庭作為詩的主題,當中多涉及母女關係中的一些情感。正如之前說過,葛綠珂早年得過厭食症,這顯然為詩人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也使一些評論家…
美國詩人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獲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讓很多讀詩的人感到意外,又或是失望。[1] 然而,文學獎的頒獎詞稱她以「毋庸置疑的詩意之聲,以樸素之美讓個體性存在成為遍存」獲…
* 原文載《字花》第63期(香港:水煮魚文化製作公司,2016),16–19。 創意寫作教育在外國已發展得相當成熟,而香港大專院校在近年相繼開辦創意寫作學位課程的同時,卻有大學將課程黯然結束,這個尷尬局面…
近年香港一片懷舊熱,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吸引大量讀者的「三毫子小說」,經常成為討論話題,還有學者利用它來進行有關政治、社會或文學方面的研究分析。然而,香港第一種「三毫子小說」何時出現?誰是第一位作者?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