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於石澤良昭《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夾在中印之間,非線性發展的多文明世界》(八旗,2018),標題由編輯擬定。 吳哥寺:等待救援的石造大伽藍 東南亞屬於熱帶雨林氣候,乾濕分明,雖然雨季來臨時水量豐沛…
原文刊於《日本近現代史卷二:民權與憲法》(中和出版社,2016),標題為編輯擬定。 「開設國會之好時機」 1877年(明治十年)4月14日,黑田清隆[1]率領的政府軍進入熊本城;5月2日,控制了鹿兒島…
文章為《《神與性:聖經究竟怎麼說》(小島工房策劃、游擊文化出版,2018)推薦序,獲授權轉載。 讀神學以來,一直特別喜愛希伯來聖經。除了老師生動熱情的講課動人心弦之外,更因為喜愛希伯來聖經中林林總總的戲劇…
原文刊於《當大腦開始崩壞:科學X 人性X 歷史,人類對阿茲海默症的奮戰》(八旗,2018),原題為〈一種怪異的疾病〉。標題為編輯所擬。 科學是屬於大眾的知識,而非私人所有。 ──羅伯特.金.莫頓(Ro…
本文刊於青柳正規《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何謂文明?又何以滅亡?》(八旗,2018),標題為編輯擬定。 對演化論的誤解 在探討文明及文化時,除了多樣性,「進步」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詞彙。 相較於兩千年前的…
本文為《「牠」者再定義──人與動物關係的轉變》一書的導言 在人類歷史的不同範疇,皆少不了動物的身影。動物是肉食來源(包括狩獵野生動物及各種家畜及家禽)、工作伙伴(如馬和耕牛)、宗教符號及圖騰(如古埃及人對…
文章刊於陳寶珣的《荒澤之魚》(文化工房,2018)。標題為編輯擬定,原題為〈魚檔案──序陳寶珣《荒澤之魚》〉。 回歸二十年之後,我們在這一邊還有甚麽話好說?島若果遭淹沒了,我們還可以是甚麽?繼《沒島戀曲》…
文章刊於陳寶珣的《荒澤之魚》(文化工房,2018)。標題為編輯擬定。 陳寶珣和我相識於中大,我們都成長於八十年代。 《荒澤之魚》是寶珣的第三部小說。雖然故事的背景是當下,但一種屬於八十年代的感情洋溢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