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文學新星薩莉.魯尼(Sally Rooney)的新作《美麗世界,你在哪裏》(Beautiful World, Where Are You)於日前出版,這想必是很多書迷期待已久的事。書作的預複印本更是在網上炒賣至二百多美金一本。筆者亦事不宜遲,趕緊拜讀這部新著作。魯尼是少數年紀輕輕就受文壇觸目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說風魔全球,自去年《正常人》(Normal People)被拍成電視劇後,其知名度更是不限於文學和書本愛好者的圈子(筆者認為即使不讀原著,也應看改編的電視劇)。這自然成為了很多人期待這部新著作的原因。
《正常人》在出被後被選進了布克獎(Booker Prize)和女性小說獎(Women’s Prize for Fiction),其後又被《衛報》(The Guardian)選為二十一世紀最佳書籍的25位,是一部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品。筆者早前亦以〈想要成為馬克思主義作家的失敗嘗試〉為題,寫過評論文章,說明魯尼的馬克思主義並不能達到她所預期的展望。[1]
當然,這裏並非要說魯尼真的在文學上失敗了;而是,要在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當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談何容易。簡單說,文學出版業本身就是一門賺錢的生意,很自然受資本主義思維的約束。魯尼亦自覺自己是整個產業的一部份,必須承認自己正在參與這個遊戲,在一場由倫敦評論書店(London Review Bookshop)辦的作者分享會上,她曾毫不諱言地在出版業界的主持人面前道出了這個問題。[2]
幾年過後,魯尼的想法有改變嗎?《正常人》是作者二十多歲時一次天真的嘗試;在《美麗世界,你在哪裏》,她對所謂左翼思想顯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理論是悲觀的,但卻更近乎現實﹑更深刻。
小說的主線圍繞着兩個女主角:愛麗絲(Alice)和艾琳(Eileen),和她們的感情線。故事展開於愛麗絲與一名男子的對話,至對話中段,讀者知道愛麗絲似乎是一個成功的作家,而這次是他們兩人初次的見面:作者似乎想要表達,愛麗絲就跟很多現代人一樣,有性慾望,而且這重要得需要放在故事的起首。其後劇情便推進至愛麗絲寫給艾琳的一封電郵。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右翼政治(就如所有人),以及保守主義(社會力)如何跟貪婪的市場資本主義互相巴結。」她煞有介事地說。「至少對我而言,這種聯繫並不明顯,因為市場不會保留任何東西,而是吸收現有社會景觀的所有方面,然後將它們作為交易去除,去除意義和記憶。如此過程裏,到底甚麼是『保守』?但這同時讓我感到錯愕。因為『保守主義』這個意念本身就是錯誤 ── 時間只會朝着一個方向移動,沒有甚麼是可以守恆的。
從性愛到右翼政治,兩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何解作者魯尼要選擇為小說落下這樣的筆調?事實上,這段突然對右翼政治的批評,是一些評論家認為魯尼喜歡無故搬弄政治的原因。魯尼喜歡談政治,主要是,一個作家可以是馬克思主義者,但這不代表他的小說就是馬克思主義小說;魯尼由始至終只想寫馬克思主義小說,而她知道,要寫關於男女關係的馬克思主義小說,很難不從性的意義方面去反思。[3]
在幾個年輕的愛爾蘭作家之中,不僅只有魯尼提倡馬克思主義小說,同輩而剛好今年被提名英國女性小說獎的瑙伊斯.多蘭(Naoise Dolan)也是,筆者曾評論過她在《激動時刻》(Exciting Times)𥚃的左翼思想。她跟魯尼的最大分別,在於把對資本主義的批評只展現於男女關係中,這彷彿在告訴讀者,在算是生活富足的現代社會,階級分別的最大問題是戀人之間的不理解。在文章的總結部份,筆者曾寫過,或許在這個世代所謂馬克思主義也化約為感情上的革命。[4]
魯尼的《美麗世界,你在哪裏》似乎正意識到這個趨勢,並有意要反思這個現象。 當然,問題的答案所在還是在於資本主義和保守主義的本質。在作者和兩個女主角的世界觀裏,似乎有兩種對立的勢力在拉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又或者說,其實愛麗絲和艾琳是作者本人內心拉扯的聲音。愛麗絲是成功的作家,而艾琳則有才華,卻擔當文字編輯工作,這都映照了作者內心的兩個自己 ── 在現實世界,魯尼既是成功的作家,同時是愛爾蘭文學雜誌《帶刺的蒼蠅》(The Stinging Fly)的主編。這會讓她想到,在一個虛構的世界,她或者只是一個寂寂無名的文字編輯工作者。在小說,愛麗絲甚至已經不想再當一個作家,當她看到網路上的人談論自己,會感到莫名奇妙 ── 作家的身份讓她感到精神受困:「小說的原理在於壓抑世界的真相,〔⋯⋯〕我自己的作品自然是最糟糕的罪魁禍首。為此我不認為我會再寫小說。」
愛麗絲又經常向艾琳告解,從讀者的角度看,假如愛麗絲所代表的是一種比較激進的左翼思想,她眼中的艾琳所代表的大概是一種相較溫和的思想,或甚至是帶有「理想保守主義」色彩的馬克思主義。這聽起來相當矛盾,但細想之下,似乎並非沒有可以反思的餘地。比如說,當艾琳第一次跟男人做愛,而且並非她真正愛的人,愛麗絲當時的反應是,艾琳不必像自己一樣。
在一方面,保守主義提倡性保守,但在另一方面,它所造就的資本主義卻把性商品化,彷彿把它塑造成生活質素的指標;然而,在一方面,一些左翼思想提倡性解放,但在另一方面,它卻又跟資本主義所造就的社會不謀而合。這正是矛盾的所在,甚至成為了現代馬克思主義的絆腳石。
對愛麗絲來說,是保守主義造就了資本主義,當她進入一家便利店,看到不同品牌的塑料瓶軟飲料﹑預先包裝好的午餐﹑密封袋糖果﹑和商店烘焙的糕點,如此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結果,究竟「保守」在哪裏呢?「看看保守派對環境的看法:他們的保護理念是提取、掠奪和破壞。〔⋯⋯〕就是這樣,世界上所有勞動力、所有化石燃料的燃燒以及咖啡農場和甘蔗種植園的所有艱苦工作的頂峰。就是為此!這家便利店!想到這裏我就頭暈目眩。」她又想到這樣的生活就像是活成電視節目的一部份,然後「每天都有人在製作這個節目時死去」。
無奈的是,好最後還得在這家便利店買午餐。就像,即使愛麗絲深明資本主義把人際關係和性商品化,但當她感到寂寞,還是願意(需要)找人會慰藉自己,那怕是個陌生人也好。這正是把自己的生活視為電視節目的一部份。小說的一幕,愛麗絲意外打開了交往男伴搜尋記錄,發現他曾在色情網頁上搜索「粗暴肛交」,這引起了她的反感。顯然,她像很多左翼一樣,反對將女性的身體視為商品。
在上一部作品《正常人》,魯尼亦有刻意描寫女性的身體。女主角將自己的身體刻意讓人擺佈,目的是就展示自身想要從中得到一種肯定。《美麗世界,你在哪裏》跟《正常人》不同的是,這次魯尼有了更多的反思 ── 儘管這些反思意味着承認自身作為馬克思主義作家的失敗。《美麗世界,你在哪裏》的書名取自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詩作中的一句,從取名的部份我們似乎已看到作者對世界的悲觀看法。
在筆者看來,魯尼想要對照的可能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畢竟,《美麗新世界》的書名也是取自莎士比亞的《暴風雨》的一句:「人類有多麼美!啊!美麗的新世界,有這樣的人在裏頭!」不論是《美麗新世界》還是《美麗世界,你在哪裏》,它們都是帶着對社會的批判意味而來⋯⋯
注釋
[1] 參考亞牠於微批的〈《正常人》:想要成為馬克思主義作家的失敗嘗試〉。
[2] Sally Rooney and Kishani Widyaratna, “Sally Rooney talks to Kishani Widyaratna about Normal People,” filmed May 2 2019, video, https://youtu.be/4jH_0rg46Es.
[3] Caleb Crain, “Sally Rooney Addresses Her Critics,” Review of Beautiful World, Where Are You, by Sally Rooney, The Atlantic, August 10, 2021.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21/09/sally-rooney-beautiful-world-where-are-you/619496/.
[4] 可參考亞牠於微批的〈《激動時刻》:馬克思主義小說與性愛商品化〉。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