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翻譯──讀枯毫《史後生物》

書評

翻譯翻譯──讀枯毫《史後生物》

  讀枯毫的詩有如看姜文的電影:時而魔幻沉鬱如《太陽照常升起》,時而黑色幽默如《讓子彈飛》,正是所謂「揣着明白裝糊塗」。《史後生物》給我一種強烈的感覺,如《讓子彈飛》中張麻子與黃四郎持槍對峙之局,枯毫就有如要求師爺「翻譯翻譯,甚麼叫做驚喜」的縣長。我想,大概人們讀完《史後生物》會有幾種情況:一是師爺,茫然不知為何要翻譯,只得求助於黃四郎;二是黃四郎,發覺自己被將了一軍,不得不撤去所有語言偽術;三是縣長身後的麻匪們,忍俊不禁。

  為甚麼會這樣說?先讀讀此書的「凡例」(即古書中,關於該書體例的說明),在此節錄凡例三則:

一、本書收錄詩作八十四首,包括組詩三首,蓋成於慶豐丁酉至辛丑年間。
二、本書分為四部,承孔門詩學之要。
三、本書採用滅活技術書寫,全書文字均人畜無害。

  且看第一則,各位大概查遍二十四史也不會找到一個年號為「慶豐」的皇帝。為甚麼?這與杜甫《兵車行》之「武皇開邊意未已」及白居易之「漢皇重色思傾國」乃屬異曲同工之妙,不便多作「翻譯」。

  再看第二則,「承孔門詩學之要」,何為也?枯毫在與陳子謙的對談中提到:「嘗試取以(中國)文學源頭放在書首,好像能稍微抬高這本書(笑),這是其中一個功能。」筆者估計,可能因為作者也不知道用甚麼為章節較好,於是遵循中國文學傳統,以「孔門詩學」為索引。所謂「孔門詩學之要」,即孔子的「興觀羣怨」說,認為詩歌於社會有四種作用:興、觀、羣、怨。興,指從詩歌中能得到審美愉悅;觀,指詩歌寫實,可以反映和總結社會情況;羣,指詩歌可以使人交流情感、加強團結;怨,即「怨刺上政」,指文學作品有批評社會的作用。此四者就成為了《史後生物》的四個章節。然而或許作者不便直言「怨」的部分,於是以一隻Chrome瀏覽器無訊號時才出現的卡通暴龍取代之,亦即封面中所謂的「史後生物」。

  最後第三則,在讀者經歷完上面兩則頗有挑戰性的凡例之後,作者向讀者保證「全書文字均人畜無害」,可以安心服用,無須驚慌。當中的「滅活技術」自然是呼應時代,製造新冠疫苗所使用的科學技術。以此三則為凡例,作者的幽默可見一二,往後讀下去,更添黑色。

  全書正文第一首詩,題為〈勞動節〉,僅四行,可謂精闢:

不歌頌勞動
雙重火力
與人結下了過節於是
從此不能過節

此「過節」非彼「過節」,作者想說的正是此「過節」導致了勞動節實則上並非「過節」。人們何曾於勞動節一本正經歌頌勞動?僅以「雙重火力」工作而已。

  其後有一詩,題為〈回到中元〉,又是四行,不可謂不驚艷:

韃子嚼月
韃子咬出紙條:
「劇毒,珍重」
韃子大快朵頤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傳說中鬼門大開之日,百鬼重回人間。詩中情節即元末時,朱元璋約定義軍於中秋節起義的傳說,於月餅中藏「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紙條。然而作者安排了一個荒誕的故事:當年被「月餅藏信」之計殺死的韃子,今年中元節重回人間,然而人們拿甚麼來祭祀他們呢?正是月餅。更荒誕的是,韃子(不得不)大快朵頤。此詩的黑色幽默已經上升到了所謂「地獄梗」的程度。

  又有〈吸煙者〉一詩,僅兩行:

我懷念你
爬上煙囪吸你的遺體

這究竟是貫徹始終的浪漫,抑或究極的諷刺?兩者互斥但又共存於一首詩中,這正是枯毫詩作的魅力所在。

  從〈祭孔〉、〈限敘令〉、〈本報〉到後面的〈不如負卿〉、〈凡事留待自慰後再說〉、〈吃灰〉、〈籠中對〉,全書妙語不斷,或警世或厭世,戲謔意味盎然,讓人讀來忍俊不禁。不過《史後生物》也非只得嬉笑怒罵,面對世界之不公、荒謬,如文首所言,枯毫在詩中也有沉鬱的表達。當中較為明顯的有三首:〈我的媽媽〉、〈占卜〉、〈已經沒有人來救你了〉。

  〈我的媽媽〉如是說(在此省略部分):

順理成章喜歡媽媽喜歡的
喜歡哥哥
喜歡仔仔
喜歡有一點雲和風的晴天

(……)

到我有喜歡的人了
媽媽呢
正微笑着
一個個殺掉他們
──自我的腦袋中
說是比較清爽
我是媽媽的好孩子
我是大家的好孩子

對讀者來說,這是很明顯的壓抑,而作者在詩中完全不表露半點反抗,正是此詩令人感到最為沉鬱的地方。於書再後些的地方,更將故事推往絕望,即〈已經沒有人來救你了〉。

  書中多處影射香港2019年的社會運動,例如〈十八〉,讀來無力感甚重。首八句為:

十八碎
碎在巷頭
往玻璃樽口吶喊
擲出的是太陽
而蠟人懼火
不得已紅了大地
比殯儀光更削皮肉的藍
夜夜作響

「十八歲」作「十八碎」為港人對法定成年年齡的戲稱,「碎在巷頭/往玻璃樽口吶喊/ 擲出的是太陽」不難令人聯想到社運中的汽油彈,「而蠟人懼火/不得已紅了大地」或指社運中的流血衝突,「比殯儀光更削皮肉的藍/夜夜作響」更令人聯想到警察制服的藍,又或者審訊室的四壁,何等「削人皮肉」,更甚於殯儀。

  面對香港的政局,作者在〈檄〉的第五節中提出了一個也許我們都無法回答的問題:

無法回頭了
詩人只得鍵盤
從戎
可勝於一萬首詩?

對那些「十八碎」的年輕人們,作者在〈少年與刀,與遠行〉中表達了自己的期許,或是一種「囑託」。該詩提及制度、魔王、歷史、謊言,少年亟欲反抗,甚至於以命相搏,作者如此說:

但是少年
不要順從地步入那發腥的夜
不要投奔怒海
你們躺下如種子入土為安
長為樹
也要成為一紙革除魔王的判書
如此世界
必是你們應得的

即使萬事休矣,即使「十八碎」們真的「碎在巷頭」,即使「入土為安」,死亡之後也必有新生,正是「一紙革除魔王的判書」,「十八碎」們將以另一種形式回歸。又如全書正文最後一首詩,〈末日前〉,作者說:「末日近了/表示我們對世界的多餘/因此她的孩子/將在新的世界稱王。」目前最重要的,作者在〈最後一種東西〉中告誡讀者:「你必須把命留着。」洪慧在〈最喜歡記仇──贈枯毫〉中說:

每個人心理
都有一株黃連
當日子到來
(那是黃蓮已經長成
熱帶雨林
而我們已經是塵埃了)

這也暗合作者枯毫在〈占卜〉中提到的「會有新物種稱霸/我們的時代叫『史前』」。而在那日子到來前,我們僅能以詩存命。但作者向我們保證,那日子一定會到來,恰如姜文北洋三部曲之末《邪不壓正》,黃蓮有長成之日、十八碎有重生之時、新物種將於未來高歌。謹以全書唯一橫式直書之詩作結,是為〈弒麟解〉:


月日
我眼睛
封存瓠中
發酵變酒或
渴求入土安眠
過早的驚蟄悶氣
天降異獸奔出河圖
古曰獸者以德不以形
不呈祥獻瑞就必須斃命
支離疏引箭兼濟天下
麟血瀉地不能滋補
盛世與亂世共治
於陋室相見歡
而門匙落入
你誤用的
形容詞
名詞

這首詩,我想,就不必翻譯了吧。

《史後生物》

史後,不僅是洪荒,也是知其不可為而寫詩。世界有多破爛,就有多少破碎的詩意。枯毫出身中文系而學古典,現在是機場輪班生物,嗜好除了煙酒,就是在古典與口語、歷史與時事之間飄移,俯拾成詩,有如騎著沉鬱暴龍,探索末日洪荒。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