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讀《不離地藝評》】策展就是文化抗爭

SampleX微批文學媒體計劃 專欄 譚以諾:點讀系列

【點讀《不離地藝評》】策展就是文化抗爭

何慶基是很早一批在香港藝術圈中提出策展概念的藝評人。一般前往展覽(不論是藝術展、影展或書展)的觀眾,大都未必理會策展的概念,觀眾主要是去前往看某個作品或某齣電影,會略過整個策劃的理念也是很自然的。

然而,策展對於一個展覽來說可說極為重要,牽涉到展甚麼、如何展和何時展等問題。關於策展,何慶基早在三十年前已提出至今仍然適合的觀察:「籌辦展覽作為一門專業,在香港仍未得以認真地重視,現在流行的『藝術行政』,焦點似乎集中行政多於探索可能性、演繹,以及找尋表達主題等較學術性和創意性的方向。」想不到在三十年前流行的「藝術行政」,至今仍然流行,但何慶基提出的策展中的「學術」和「創意」方向,卻依然未在「藝術行政」流行之時一併流行起來。

何慶基在此就界分出兩類人員。一種是「館長」,對他來說,這類人員以行政為主,常有官僚的心態,從香港的處境來看,是英國殖民地文化政策下的產物,他們「着重從外空降藝術節目,而漠視本地文化需要來籌辦本土節目。在官方建制栽培出來的藝術行政官僚,其角色只是搜集購買、有效率地展示節目,根本談不上演繹、創意,更遑論反思甚至挑戰」。這句雖是九七年語,但放在今天香港,依然適用。我們日常看到的不少展覽,都是「有效率地展示節目」(所以着重參展品的名氣、票房和入場人次),並未有意識把作品或節目更具挑戰意味地展示出來。

第二種人員何慶基譯作「展覽籌劃人」,即今天常用的「策展人」(curator)。對何慶基而言,策展人並非單純當文化買辦。買辦心態多是購入某些「神聖藝術品」以供群眾膜拜,但真正的策展人應懂得透過展覽,突出某種藝術價值,翻新展品的意義,這就何慶基所謂的「演繹」。亦正因為演繹的緣故,展覽場地不是呆板地展示神聖藝術品之地,而是「溝通、理解、學習和反思的空間」。

何慶基在1988年獲任香港藝術中心展覽總監,上任後首場展覽《藝術化生活》即嘗試以「策展」的心態挑戰「館長」意識。就像他在榮休專訪中提到,他「『放下權力』,取消評審制度,實行來者不拒的政策,用社會學的角度展示不同人的不同創作,從而倡議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如是者,展覽吸引老人和小孩等等一些不是『藝術常客』, 開闊了藝術中心的門戶」。* 這種「來者不拒」的手法,就打破了以往藝術殿堂和藝術館的門檻,以類人類學角度看藝術如何作為普遍的社會活動。這正正是作為策展人的挑戰意味。

由是,對於何慶基來說,策展並不是把藝術品陳列出來而已。他明刀明槍地說,策展就是「文化抗爭」,能把藝術帶入社會,引起衝擊,並回應社會文化現象和需求,塑造出一城一地之文化身份。

書籍資料:https://typesetter.hk/2020/05/23/artcriticism/

 

* 【何慶基榮休專訪】志趣逢時 回流策展教學逾三十年:https://www.thestandnews.com/people/%E4%BD%95%E6%85%B6%E5%9F%BA%E6%A6%AE%E4%BC%91%E5%B0%88%E8%A8%AA-%E5%BF%97%E8%B6%A3%E9%80%A2%E6%99%82-%E5%9B%9E%E6%B5%81%E7%AD%96%E5%B1%95%E6%95%99%E5%AD%B8%E9%80%BE%E4%B8%89%E5%8D%81%E5%B9%B4/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