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教年輕人寫詩,發覺有兩種焦慮特別常見──其實這不盡是壞事,畢竟在意詩才會為它焦慮。然而關心則亂,如何亂中尋序?
讀不懂別人的詩怎麼辦?
巿面上的知識普及類書籍,書名常常差不多,甚麼《三天讀懂XXX》、《一句話讀懂XXX》,可見大眾對閱讀理解的焦慮有多大了。年輕詩人也常常一樣,遇上讀不懂的詩就緊張起來。其實詩意的胃部很大,主食可以是別人的詩,也可以是現實世界的碎片。當你在深夜疲乏地又滿足地吃著即食麵的時候,對面大廈驟然亮起的一扇窗,可能比一首好詩更能觸動你,啟發你。有些詩似乎難懂,因為它只是記錄了一場白日夢,或情緒的顏色,讀者不像挑戰閱讀考卷的學生,卻像音樂會聽眾。腦海和心頭的微瀾,早已代你悄悄消化了那些無以名狀的幻音。你以為自己沒懂?你早就懂了。再說詩人不是研究者,本來沒有責任客觀、圓滿地讀通別人每一首詩,有時候從短短幾行中樂而忘返,借題發揮,也能悟入奇途。
當然,大家也不必放棄細讀的樂趣。我喜歡摸透詩中每一個暗語,偷聽詩人要說的話,以至他不想說也不敢想的秘密。能讀通別人的整首詩總是幸福的──夢遊人進出別人的夢,換位思考,自己的夢境也會變得更加廣袤深邃。千萬不要只從社交媒體看人家代你精選的金句,嘗試自己仔細讀完一首詩、一本詩集,以至一個詩人的全部作品。一首詩,往往也是另一首詩的註腳,一路走來。你會漸漸發覺,寂寞的星光正在星座中眉來眼去。
又寫不出(好)詩怎麼辦?
不只是新手,連老鳥也會暗暗擔心:我已經有__沒有寫詩了。橫線上的答案可長可短,或者是幾個月、一年,甚至更久──其實只要不是「一輩子」就好。比起散文和小說,詩更講求直覺,最容易一瀉千里,也最容易便秘。只寫詩的創作者,特別容易為寫不出而感到焦慮,如果平日也寫寫散文小說,讓自己的心緒和文字多一兩扇窗口,總是好的。這邊寫累了,就在那邊逛逛,流水不腐。像黃仁逵那樣甚麼文類都寫,甚至兼通繪畫、音樂、電影,不是很自在嗎?當然,不是人人都要做通才,鍾情於詩也是可貴的,萬一這陣子寫不出來,還有無數的方式去親近詩──閱讀、評論、翻譯……橫看成嶺側成峰,換個角度便會發現新的風景。
有時候,新手擔心的不是寫不出,是寫不好。我的一些學生,一有新作便緊張地問:這首有沒有進步?寫詩可以是一輩子的事,不必把創作過程切碎為一次次測驗,逐次打分。追求進步是好的,但即使是大詩人也不可能時刻精進,起起伏伏才是正常吧。當你的思路或寫法有變,作品就更容易失準,但這樣的「失敗」可能比十次差不多的「成功」留下更多種子。
時間是最後的裁判,而你才剛剛按下計時器,別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