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第六期「餐桌前我們都是人類學家」】《Sample 樣本》第六期編輯的話:在世界那樣大的餐桌上共膳

SampleX微批文學媒體計劃 書序

【《Sample》第六期「餐桌前我們都是人類學家」】《Sample 樣本》第六期編輯的話:在世界那樣大的餐桌上共膳

實不相暪,幾乎每一次開會以後,《Sample 樣本》的編輯團隊都會去吃一趟精美的晚餐,吃喝的使費叫人汗顏,卻又似乎,不得不如此這般。認識的其他文藝朋友,好像大多也有相同的習慣,在腦筋轉到空洞後,就找一些美食填塞起來,久而久之,許多都變成一方的食家了。

同桌共膳,其實也是一種緣份,你很難與聊不來的人對望一晚,默默扒飯。能夠直截了當地,把對方喚作酒肉朋友,也是一種難得的情誼,未必就是貶義。是的,同桌共食,在《Sample 樣本》快將兩周年之際,每週吃着不同的餐館,灌過一杯又一杯的酒後,我就常常會想到,「伙伴」這一個詞語。

「伙伴」出自明代典籍,話說元魏時的軍隊,十人共用一火煮食,於是同在火前的人都會互稱為「火伴」,後來才又添了人味。同樣地,英語裡的companion,也與食物相關,前綴com-是共同的意思,後續的panis意指麵包,companion就是願意一起分吃麵包的人了。是以,那些一同行軍打仗的伙伴,互相分吃的同伴,或許真的都是因飲食而連接起來的。

今期以〈餐桌前我們都是人類學家〉為題,想問的無非是幾個問題:當我們談論食物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說甚麼?又或者是,到底如何述說食物這一回事?從前的人與現在的人,談論食物時有何分別?假如我們轉換視角,留意席間除了有共膳的人以外,還有一盤盤的菜餚,發現食物也是同桌的一員,我們又能怎樣看待這種餐桌關係?隨着全球化的影響、物流的便利,食材逐漸跨過悠長的距離才能抵達跟前,或許我們可以把地球想像成餐桌,同桌共膳時說的一句pass me the salt,就會有了截然不同的意義了,我們都互有關聯。

封面專輯「餐桌前我們都是人類學家」,試圖以人類學的方法,從基本食材出發,謙遜地尋索、描畫食物本身的世界。「咬文嚼字:香港飲食文學巡禮」借飲食文學中的食經專欄,試探食評與飲食相互造就的關係,正好配搭之後的「古今食經對讀」,重溯食經的嬗變。「食物的六種翻譯」審視不同的媒介如何翻譯飲食的多重面向。「滷訊」揭露本刊編輯的飲食陋習,與滷水一同陳年下去。創作版則分兩部分,「煮一鍋美味的開水」以文學之筆重新烹煉飲食日常,「食慾之壑,無法填平」則展示從食道開始的欲望書寫,米哈、沐羽、洪昊賢、林小日、蘇棓椏、陳肇廷、李泠秭等新作者共同書寫,飲食如何穿透我們的生命日常。

《Sample 樣本》不覺已創辦近兩年,從今期開始,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與網上評論媒體《微批 Paratext》共同合作,正如今期的「飲食營養餐單」也包括了微批編輯選書,以評論相互對話。可以期待,我們將會推出更多更好的內容,讀者也可留意《微批 Paratext》的網站及社交媒體,將會延續《Sample 樣本》當期的討論內容,作為雜誌的後話,讓話題繼續迴盪,並會定期推出香港作家專題,推廣深度閱讀。在此也感謝作者、讀者一路的支持,希望我們都能繼續壯大下去,作共同赴火的伙伴,同享麵包的同伴,分甘同味。

《Sample》第六期封面
《Sample》第六期封面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