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人間廢墟:讀黃自鴻《尚未劇終──文學文化短論集》

書評

遠離人間廢墟:讀黃自鴻《尚未劇終──文學文化短論集》

* 題目及小標題為編輯擬定

  黃自鴻著作小序有句話,「期望書中有關文學藝術的斷章,能夠讓大家認識文學的好,了解文學的趣味,以至創作更多的文學,甚或獲得其他方面的啟發。」這值得作為推薦語,將該書推廣到中學大學,列入語文教學課外閱讀書目,藉以讓教師學生按照課堂所需,逐步實踐新世代青年所應有的正面思維、倫理道德和心理情緒的認知與內省,從而培養良善的態度。

  談新世代文學青年的教育,立刻就會想到升學主義。在升學主義的填鴨教育下,我們從小沒有培養出自己的調查研究、蒐集資料、思索資料之間的聯繫的習慣。如今,我們的教育更是缺乏創意思維的空間。在教育系統是一種浪費的體制之外,應該還是一種因循的體制。尤其對於中等資質以下的學生來說,升學制度更是無盡的苦刑,貧富懸殊加深這種苦刑的極端性,而苦刑的結果是使他們愈來愈無力。

  了解新世代文學青年成長的社會和教育背景,對於今日所看到的新世代文學現象,不因時移世易而有不同。反而,加深了對文學教育工作的思考。黃自鴻本著理解新世代文學現象,從個人無論成長、教育與生活,都和新世代社會文化息息相關。他的著作以「以文本識文化、以經典識日常」這句廣告說辭,為我們帶來新世代文學寫作的典範。而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面對一個明顯革命性的問題,那是關於AI電腦科技的日新月異。這些發明使人類表達的媒介產生了劃時代的變化。

  我們開始從以語言、文字的媒介表述的時代,變成以電腦圖像表述的時代。今天,更是進一步發展到數碼科技加影像聲音表述的時代。然而文學中有一些內心獨白的部分,是影像、聲音無法表現的。這內在、抽象描寫和虛構想像反而往往是文學裡非常重要可貴的部分。過去透過語言的思維取得形象的思維,而現在是直接從圖像去思維,這兩者中間差別很大。在語言的思維裡,每一個字,特別是中文,都有它的哲學、歷史、文化的內容,這是在電腦圖像文明中長大的一代所無法掌握的。

  黃自鴻似乎有意讓我們明白,在生活中,一方面要儲備大量可供連接的素材、場景,另一方面要有想像力,能夠檢索到可關聯的事物。這是從他引用一篇篇中外古今文學作品時,箇中真理必不會因時移世易而落入俗套。從而引出他最初提筆寫作時,尋找一些為人處世、道德操守和具故事情節的對象,並開始著意地為鑒賞作好準備。怎麼樣寫一個人?怎麼樣發展情節?這些若不是寫作課上的老師授課,那靠個人的話,就是要通過讀文本,才能揣摩到的技巧。

  如今,從事文學藝術的工作,個人如果有生活和時間,輔以足夠的圖書,通過揣摩書中人物的內在景觀。如小說創作,能「應用兩個面貌模糊的人在一個空曠的地方對話」為思考指向。即故事情節中凸顯人物面貌、場景和對話,就能逐漸掌握箇中巧妙的地方。

  進一步說,無論是小說、電影抑或文學,有個重要要素是人物,而內在景觀是顯現人物形象的指標。黃自鴻頗能透過立體人物的內在景觀,以個人在新世代群中,感受和觀察新世代文學青年狀況,藉此與讀者對話。

  新世代作品中有個普遍特點,就是作者的自我。在消費世界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淺薄,人與商品的關係最密切。新的生活方式使他們不能理解他人,不想與他人溝通、相處。於是新世代不太能夠去模擬別人、觀察別人。他們只能寫自己,自己的身體、欲望、感官,渴望,而對於別的人,別的階層,別的區域的人完全陌生,也不會想去寫。

  在對話方面,因為生活的貧乏,與人接觸的貧乏,作品的對話就非常貧困,寫不出真正能表現一個人的性格、性別、宗教信仰、階級、貧富的對話。大部分的「對話」彷彿都是自己跟自己說話。

  另外一點即新世代文學青年對西方文藝思想帶來的影響,欠缺了解。對外來理論亳無頭緒,譬如寫情欲,身體、器官、同性戀等,用了半生不熟的後現代、後殖民、「拼貼」、「大論述」技法。言必稱同性戀,言必稱身體自主,一知半解,或謂這是新潮流,新傾向。就文論而言,黃自鴻深入淺出實事求是,為文意增添風彩。

  顯然,在黃自鴻的著作中找到警句,絕對值得而且相對容易,因為富含哲理並且基本節奏的精彩論述俯拾皆是。

  一些影響作家人生或寫作的經歷,或生存或處境或遊歷,黃自鴻已然將之納入,成為內容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僅是知識,而是做人處世的一套大學問。他們身處大時代而境遇如此迴異,造就形塑了個人的風格,這是在文學藝術中不間斷接受的資源。汪曾祺說的「風格即人格」即作為我看一個作家及其著作的基本條件。

 

  結合此書,個人認為文學藝術至少有三個功能。第一是讓我們認識生活的本質。而這種認識與社會科學的認識不一樣。文學中所表現的生活,如托爾斯泰所表現的彼得堡,貴族、農奴的生活,以及莎士比亞所表現伊莉莎白時代的英國,那又野蠻又浪漫的時代。這些都不是社會科學所能盡其言的。然而我們新世代的文學特點,只寫生活的表面,寫不出生活深層的本質。他們的作品也許不經意地表現出在現代消費社會裡生活的無聊苦悶。可是,這是現象不是本質,作品沒有辦法告訴我們生活的本質是甚麼。

  文學藝術的第二個功能,是讓我們有批評的能力。當我們認識了人、生活的本質以後,就能夠批評生活。人應該怎麼活?人這樣活著可以嗎?愛情是這樣的嗎?進而提出類似這樣的問題。

  文學藝術的第三個功能,是給我們以審美的能力。作家把一個人的感情用那麼美好的審美形象表現出來,它就具有審美的作用。

  此外,就是創造性的問題。因為新世代的生活比較粗淺,閱讀的作品又少,他們的思維、感情都比較狹隘,而且自我中心。於是在作品中,很少有創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沒有人物,沒有讓人難忘的情節、沒有令人讚賞的結構、而是一大堆對於生活的複製,不斷地說明一代人對於商品的欲望、飢餓與滿足。

  文學藝術最初的單元是語文,可是我們這個新的世代,恰恰就表現出語文的荒廢與語文的死亡,則文學藝術的前途可想而知。我們避免培養一整個世代對漢語完全沒有審美能力、沒有足夠的漢語知識素養的一代人;我們避免培養一整個世代漢語的野蠻人!大家不能用來用去就那麼幾句話。電影、動漫、影視串流的思維為寫作提供大量素材,提升語言文字的思維,圖像的表述未來或取代語言文字的表述。我們只得歇盡所能,不斷閱讀和寫作,維持文學藝術的質量。

  因此,我們從黃自鴻的著作中體會到如何順從這個潮流,選擇自覺地去認識生活,從而鑒賞批評生活。為了正視時代的歪風和扭轉年輕人對文學藝術的態度,除了閱讀作品,我們必須鼓勵新世代年輕人從事對生活調查研究。寫文章不是技巧的問題,而是內心有沒有一種強烈的思想和感情需要表達出來?只要那些文藝青年,在深入採訪、體驗之後,到生活的現場去看、去理解問題,如此才能衝破消費社會商品圍牆裡虛構的幸福生活。越過圍牆,就能看到了人、看到生活、看到社會、看到歷史。這將成為思維或是創作很重要的泉源。

  體驗在地生活,報道在現場的感受。以在現場看到的一切,用文字、錄像記錄下來。這對具體創作沒有特別的經驗與興趣的人,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黃自鴻的著作讓我們感受到要全心全意地學習我們民族語言的寶庫。一個民族文學的傳承必然是從自己民族的文學裡孕育出來的。當然,對世界名著也應該遍讀和了解。

  我們至少在年輕的時候要有一種態度,必須認真思考眼前的生命是否合理?到底我們的現況是甚麼?並且,思考人的命運、人的價值、人的尊嚴、生活的原則以及人所應該抱有的人文關懷。至少在年輕的時候應該多些留意身邊事物,閱讀文學作品,培養審美情懷,不要對文學藝術不聞不問。不然,所有的文明都只剩下官能、欲望和物質,那是一個荒蕪的人間廢墟。

 

尚未劇終:文學文化短論集

  「閱讀理解」不僅是一份考卷的分類與名字,而是一種關乎溝通的智性運作──讀者/觀眾動用既有知識與經驗,有策略地了解、推論、驗證文本,並據此建構意義,試圖共情,進而吸收知識。從文學藝術到廣告文案、從流行曲到電玩遊戲、從大螢幕光影到日常對話,我們持續動用閱讀的技能,攻破讓學子叫苦連天、急需各種速成「攻略」的關卡。

  從文學生徒到文學研究者,黃自鴻教授以自身識趣揭櫫鍳賞文學藝術。他喜歡《教父》也喜歡《多啦A夢》,讀杜甫也熱愛搖滾樂,學堂之外亦有閒追看最新韓劇與動漫,各類文學文化理論也從不落下,順手拈來的一篇篇散論文章,盡言文學賞析並非難於攀登的空中樓閣,而是實在地存在於生活、流轉於每次閱讀/觀影/對話的人之本能。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