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底在一拳書館主持了《浪犬洛奇》新書發布會,和作家陳曦靜與學者羅玉華對談關於動物書寫的各個議題。曦靜養了一隻八歲的拉布拉多犬,名字叫做多多。而玉華則主力照顧家中一隻十四歲的貓貓。發布會後,我們在書店流連,我買了好幾本書,其中就包括英國政治哲學家格雷(John Gray)所著的《貓哲學──貓與生命意義》。此格雷並非寫了《男人來自火星》等感情關係著作的同名作者格雷。前者的研究領域專長為自由主義,著作甚豐,除此以外也寫了三部以動物為主題的著作:《沉默的動物》(The Silence of Animals: On Progress and Other Modern Myths)、《芻狗:對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思考》(Straw Dogs: Thoughts on Human and Other Animals),以及《貓哲學──貓與生命意義》(Feline Philosophy: Cats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貓哲學》是資深貓奴格雷與貓共同生活四十年的反思心得。在《貓哲學》一書最後致謝環節裡,格雷在第一段感謝了促成此書寫作的編輯朋友,第二段特別提及自己養的四隻貓,「其中兩只是緬甸貓姐妹,分別名為Sophie與Sarah,另外兩只是伯曼貓兄弟,名叫Jamie與Julian;它們在將近三十年的時間當中都是備受鍾愛的同伴」(196)。《貓哲學》全書分為六個部分:一、貓與哲學;二、貓為甚麼不會努力追求幸福;三、貓咪倫理學;四、人的愛相對於貓的愛;五、時間、死亡,以及貓的靈魂;六、貓與生命意義。
貓需要哲學嗎?
貓需要哲學嗎?在第一章裡,格雷就直截了當地回答──不需要。貓隨遇而安,知足常樂,不像人類各種欲求不滿,試圖改變,反倒更加痛苦:
貓不需要哲學。它們遵循自己的天性,以這種天性所賦予它們的生活為足。另一方面,對自己的天性不滿則似乎是人類的天性。人類這種動物總是不斷奮力想要成為自己不是的東西,結果自然充滿了可想而知的悲劇和滑稽性。貓不做這種努力。人的生命有一大半都投注於追求幸福,但對於貓而言,只要它們的健康安全所遭到的實質威脅消除了,幸福就是它們的預設狀態。這也許就是我們許多人喜愛貓的主要原因。它們天生擁有的福氣,是人類經常達不到的程度。(8–9)
在格雷看來,哲學源於人類的焦慮──應對陌生世界各種挑戰,無法掌握控制宇宙萬物。宗教與哲學都「試圖抵擋身而為人所無可擺脫的那種恒久不安」(9)。貓與人類之間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是否有追求幸福的目標:
哲學擺出解方的姿態,實際上卻是它假裝要治療的問題所產生的症狀。其他動物不需要把注意力從自己的處境上轉移開來。幸福快樂在人類身上是一種刻意造成的狀態,對於貓而言卻是它們的自然狀態。貓除非被關在對它們而言並不自然的環境裡,否則它們絕不會感到無聊。無聊代表你害怕獨自一人。貓以獨處為樂,人則是借著逃離自己以尋求快樂。
貓與人類最大的差異就在這一點。如同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佛洛依德所認識到的,一種難以解釋的悲慘是人類的正常狀態⋯⋯(46)
格雷指出,轉移注意力,正是人類擺脫不幸福狀態的主要方法。對此,眾多哲學思想學派提出各種不同建議。早期伊比鳩魯主義者提出要通過約束自己的欲望而獲得幸福。佛陀建議要捨棄七情六欲,脫離生死輪回,擺脫人生苦難。斯多葛主義者則認為可以通過控制自己的思維,瞭解由邏各斯(Logos,也就是理性)所支配的宇宙,認同這套秩序,並在萬物安排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從而獲得滿足。更有趣的是,提出「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的法國哲學家巴斯卡,一方面指出轉移注意力是人類特有的做法,另一方面卻認為人類轉移注意力的最好做法,是放棄思考:
因此,對人唯一有益的做法,就是不要讓他們思考自己是甚麼。方法可以是用某種工作佔據他們的心思,或是以某種新奇而討人開心的愛好吸引他們,像是賭博、打獵、引人入勝的表演。簡言之,就是所謂的轉移注意力。(58)
極為愛貓的法國哲學家蒙田痛失摯友後,專門撰文,現身說法,給出轉移注意力,排解哀苦的幾項「自然之道」良方:
我需要一項分心的事物來轉移注意力,因此我借著計謀與努力使自己墮入愛河,當然我的青春也發揮了助力。愛為我帶來撫慰,也讓我得以擺脫那段親密的友誼所帶來的疾病。同樣的狀況到處都適用:某個痛苦的念頭盤踞在我的心頭,然後我發現與其壓制那個念頭,不如改變心思比較快⋯⋯我如果對抗不了,就設法逃跑;而所謂的逃跑,就是運用手段轉移注意力;借著變換地點、工作與同伴,我就得以逃離那個念頭,遁入其他消遣與思索當中,於是那個念頭就追丟了我,再也找不到我。(60)
格雷將眾多哲學思想進行歸納,認為其中共性在於試圖用理性安排充滿偶發性的人生,希望用心智控制帶來各種困擾的情感:
這些哲學思想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想像人類理性能夠安排人生:有的認定心智可以構思出一種不怕損失的人生,有的認為心智可以控制情感,從而能夠承受任何損失。實際上,不管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還是我們感受到的情感,都沒有辦法以這種方式加以控制。形塑我們人生的是偶然,形塑我們情感的是身體。人生大部分的內容,還有哲學大部分的內容,都是試圖把我們的注意力從這項事實轉移開來。(56)
實際上,人生根本無法規劃。人總是忍不住要把自己的人生編織成一個故事,而貓卻不會規劃自己的生活,隨遇而安便可。英國哲學家詹森(Samuel Johnson)對貓的這種生活態度極為認可。詹森出生就患有妥瑞症(身體抽搐),長期苦於貧病,娶了比自己大二十歲的好友遺孀,戀情卻不受家人看好。在妻子資助下,詹森創建了一所學校,但最終失敗收場。與此同時,詹森還是一位忠實的愛貓人,會步行到鎮上買牡蠣給自己的黑毛貓賀吉吃,也會在它生病的時候給它買止痛草藥。詹森給自己的好友,傳記作家鮑斯威爾(James Boswell)寫信,認為人生難以規劃無法控制:
人生不長,我們絕對不該把太多時間花費在思索該怎麼度過這一生:懷著審慎之心展開的思索,繼之以精明的分析,在經過漫長的考慮之後,得出的必然是偶然的結果。依據正當的理由而在未來的各種生活形態當中做出選擇,所需要的特殊能力是造物主並未賦予我們的。(70)
像貓一樣生活?
《貓哲學》這本書不僅關於貓,更關於人類。無論你對貓有何觀感,是否覺得幸福,都不妨借鑒貓的生活方式,物我兩忘,活在當下,感受人生。正如格雷在第六部分「貓與人生意義」結尾寫道:
我們在這方面和其他所有生物都是一樣的。人類不高於其他動物,也不低於它們。沒有所謂的宇宙價值尺度,也沒有存在的位階鎖鏈(great chain of being),沒有外在標準可以判斷生命的價值。人就是人,貓就是貓。差別在於,貓雖然沒有任何需要向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卻可以向它們學習怎麼減輕身為人所背負的重擔。(188)
最後,我們一起來看看格雷總結的「貓帶給我們的十項生活建議」。要不要試一下,悉聽尊便。喵~
- 絕對不要想說服人類講理
- 抱怨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是愚蠢的事情
- 不要在自己的痛苦當中尋求意義
- 寧可對別人漠不關心,也不要覺得你必須愛他們
- 把追求幸福拋在腦後,這樣你就可能感到幸福
- 人生不是一則故事
- 不要害怕黑暗,因為大多數珍貴的事物都可以在夜裡找到
- 為了睡覺的樂趣而睡
- 對於主動提議要讓你幸福的人一定要小心
- 你如果學不會比較像貓那樣生活,不必遺憾,只要返回轉移注意力的人類世界即可
人這種動物,只要活著就經常感到不安與憂懼,無論是人跟世界的關係,或是人跟自己的關係,總是充滿痛苦折磨。人類的哲學思想,有大半在討論人為何會痛苦,該怎麼避免痛苦,如何在充滿變動與失落的世界安身,如何過得幸福快樂。貓卻不同。貓不追求幸福,因為幸福就是牠們的預設狀態。這本書的主題是貓的天性,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我們能夠從貓身上學到的,或許比過往的偉大思想家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