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落啟德,我感到我代我公公「返來」喇──利大英專訪

訪問

降落啟德,我感到我代我公公「返來」喇──利大英專訪

按:就住《第八位中國商人同消失咗嘅海員》一書出版,我哋揾咗作者利大英教授嚟做咗個訪問。利教授除咗曾喺香港大學教書,近年亦喺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開辦香港研究課程,可謂同香港淵源深遠。呢本佢寫佢公公嘅自傳體小說,記錄咗一代流離英國嘅中國人嘅生活,亦可以係今天甚或係未來香港嘅對照。

 

問:手民出版社主編譚以諾
答:《第八位中國商人同消失咗嘅海員》作者、中華文化研究學者利大英教授

 

問:我哋先傾下小說以外嘅周邊事情。小說寫好後,點解會揀喺香港出版?又點解會揀粵英雙語嚟出版?

答:我希望呢本回憶錄­──或虛構傳記──可以用華語出版,咁樣就可以接觸到更多呢本書所寫嘅嗰族人嘅後代。第一個華語版本係書面語,但我即刻感到唔妥。書中重要人物係喺二十世紀上半葉生活同活動,嗰時,幾種華語喺日常生活入面穿插。而喺華人流散族群入面,雖然有唔少人講上海話,但最為常用嘅係粵語。再者,多年嚟我一直念茲在茲,粵語應該喺香港作為嚴肅嘅文學書寫語言嚟實踐,而我希望呢本小書能為呢樣嘢貢獻。我哋實在好難完全重構返粵語喺香港蓬勃發展之前嘅面目,當代粵語其實係二十世紀晚期香港文化嘅產物。但我有信心咁講,譯者同修訂人員盡心竭力咁斟酌字句。我哋期待讀者嘅回應!

當我決定呢本書用粵語出版,香港順理成章咁成為出版地,因為香港正係粵語文化世界嘅中心。同時,我亦好有信心咁講,出版人幫呢本書錦上添花。我對呢件事充滿信心。

 

問:可唔可以講下你同香港嘅姻緣?點解多年過後,會喺蘇格蘭辦一個香港文化研究課程?

答:我總係深深咁感到同香港嘅聯繫。唔只香港,我對澳門都係咁;我公公年輕嗰陣曾經喺呢個葡萄牙殖民地居住。我四十多年前飛到啟德(按:香港舊機場)嘅場面仲係歷歷在目,為之觸動。後來喺九十年代,我喺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工作,同梁秉鈞(也斯)合教一科有關香港歷史同文化嘅課程。我大部份學生都醉心香港同澳門嘅文化研究,我喺佢哋身上學嘅,比佢哋喺我身上學到嘅仲要多。英國入面嘅華人社群向嚟以講粵語為主,而近日嘅移民肯定會令粵語社群人數加增。英國向來唔太理會粵語同埋粵語文化,近年,「官話」逐漸變成華語嘅同義詞,我希望更正呢個印象。再者,我認為新一代嘅香港華裔英國人嘅文化值得重視同教授。

 

問:返到小說本身,點解一開始會萌生寫呢本小說嘅念頭?

答:我多年嚟反覆思想我公公同佢嘅生活,呢本小說係長年思想嘅自然結果。佢去世嗰陣,我仲好後生,嚟唔切問佢嗰啲我應該問嘅問題。我投身中國研究,好大部份係因為想要去了解佢。呢個願望可能會落空,但呢本小說同埋佢背後嘅研究成果喺某種意義上令我了解佢──或某個版本嘅佢──更多。華人海員遭遣返嘅故事將呢兩個故事重疊起嚟︰我公公嘅故事,同埋四十年代更廣闊嘅華人社群嘅故事。

開初,我曾經將它構想成一齣舞台劇,甚至係電影,但咁樣嘅話投資極巨。無論如何,我依然希望有一日可以睇到呢個故事化成粵語舞台劇。

 

問:我哋聽過好多上世紀初中國知識份子留學外國嘅經驗,卻較少聽到商人嘅經歷。你公公陳泉利嘅經歷喺當時普唔普遍?宜家我哋是咪仲可以追溯入面嘅蛛絲馬跡?

答:首先,我唔會將佢睇做「商人」。佢同好多移民一樣,要艱苦咁揾生活落去嘅方法。佢喺1880年代出生,嗰時正值清朝,機會稀缺。好似很多人咁,佢努力讀書,想要參加科舉考試,但科舉卻喺1905年遭廢除。佢嘗試喺香港找工作,但當時嘅香港,連文員都係保留畀白人擔任。佢透過賭博嚟賺錢,正係嗰筆錢,令佢後來喺英國可以投資開辦洗衣館同雜貨店──只有呢類商貿會開放出嚟畀華人移民參與。

佢真正嘅才華其實係為移民同胞發聲。佢喺法院為惹到麻煩嘅華人翻譯,唔只咁,佢其實係按法規咁代表佢哋,因為只有佢識英國法律。我記得,我細個嗰陣喺佢枱面上見到嘅第一批書入面,有一本喺《法律俗人指南》(Everyman’s Own Lawyer)。

 

問:小說入面提到陳泉利曾為「致公堂」服務,為中國革命同抗日事業籌務資金。唔知「致公堂」係咪真實存在嘅組織?佢同中國致公黨係咪有關?

答:呢個問題好適時。1900年代初晚清嗰陣,致公堂係支援孫中山建立民主共和事業嘅重要組織之一。由於佢反對清政府,想當然係一個秘密組織,需要暗中行事。

致公堂當時喺北美非常流行。我公公係佢喺利物浦嘅主要代表,利物浦喺當時擁有全歐洲最大嘅唐人街。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致公堂嘅旨宗唔再集中係建立共和,反變成咗喺海外暫居或長居嘅華人嘅協會。實際上,它係華人社群入面實質嘅管治組織,亦好自然咁喺上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成為籌募抗日資金嘅重要組織。1949年,致公黨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八個官方認可嘅「民主」政黨之一。當中國大陸喺五、六十年代同世界其佢地方隔絕嗰陣,海外致公堂照顧流散喺唐人街嘅華人,成為關照佢哋權益嘅主要組織。過去十年入面,中國嘅統一戰線工作部對海外致公堂好有興趣,運用佢嘅支部,喺海外華人社群入面推動中國軟實力。

五十年代同六十年代初,我公公喺致公堂辦公,佢照料唐人街事務嗰陣,會畀個「醎包」我,畀我坐喺致公堂大樓啲房入面。

 

問:小說寫低唔少陳泉利喺英國流散嗰時嘅生活細節。唔知當時華人喺英國/利物浦嘅社會地位係點呢?會唔會遭到排斥同歧視?佢哋又點面對排斥同歧視呢?

答:我想讀者讀本書嗰陣會揾到答案。十九世紀以嚟,英國媒體就負面咁呈現中國同華人,經常帶出所謂嘅「黃禍」(Yellow Peril)問題──只有英國需要華人勞工,好似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嗰陣,先會比較友善。後嚟冷戰時期,除咗「黃禍」嘅標籤,還加上「紅色恐慌」(Red Menace)。我公公1911年到英國,直至佢去世嘅1963年一直住喺英倫,期間佢同佢嘅仔女經常遇到偏見,我媽媽亦都喺上世紀接下來嘅時間入面,不斷遇到排華嘅偏見。近日,2019冠狀病毒懷疑源於武漢,英國重燃起反華嘅情緒,引起𠰴少仇恨罪行。從來,少數族群喺英國係無咩人睇得見嘅。

 

問:小說提到一宗華人海員遭強制遣返事件。你係點得知呢事件?呢件事對我哋理解嗰代留英華人有咩咁重要?

答:1945­至1947年過千華人海員遭強制遣返嘅事件,只有喺二十一世紀初英國內政部檔案館公開相關資料嗰陣先重見天日,距離宜家都有二十幾年了。2005年,我喺BBC電台節目(https://www.bbc.co.uk/radio3/feature2/pip/archive/)曾經提到呢件事,但係呢宗驅逐出境事件喺過去半世紀入面,早就畀人遺忘咗,更加唔好話會有人提及喇。

驅逐出境事件對華人社群嘅主要影響係令到社群人口大幅減少,社群慢慢萎縮、凋謝,佢嘅混雜性質──大部份華人男性娶咗英國或者係愛爾蘭白人妻子──亦都慢慢咁消失。直至六十年代,當香港移民開始流入英國,華人社群嘅人口先再次回升。

 

問:陳泉利一生念茲在茲都想要返中國。到底返中國對佢嚟講點解咁重要?佢最終都返唔到中國,又係咪佢嗰代人嘅遺撼呢?

答:陳泉利嗰代人一生都希望同追求現代、民主同獨立嘅中國。請記得,佢喺清朝出生,同好多同代人一樣,佢支持孫中山嘅革命事業。我想,對佢嚟講,餘生未能踏足中國、唔能夠再見到佢廣東嘅故鄉,肯定相當痛苦。對我嚟講,佢渴望中國強大同佢心繫中國文化(眾數)嘅多元,並冇矛盾。佢識說幾種華語,佢嘅筆記簿入面仲有同粵語書寫嘅詩詞。

我唔認為佢嘅悲劇具時代性質,畢竟好似佢咁嘅年紀咁嘅景況喺英國生活嘅實屬少數。我亦唔想太過感性,但我必須承認,當年我乘搭班機降落啟德(香港舊機場)嗰陣,我感到我係代佢「返來」。

 

問:最後,書入面以五十年代為呢個流散故事暫告一個段落,同埋暗示六十年代另一批由香港嚟嘅移民先重新啟動返呢個華人流散故事。可唔可以稍為講下後嚟香港移民嘅情況?呢段事蹟會唔會成為小說嘅續篇?

答:事實上,本書完喺六十年代初,陳泉利係喺1963年1月7日去世嘅。六十年代,唔少人喺中國大陸經香港到英國,佢哋嘅終極目的地其實係美國。事實上,只有少數人可以去到美國,留居英國比較容易,而去唔到英、美嘅,「終點」就只能喺香港。對唔少家庭嚟講,香港並唔係理想嘅長居之所,而嗰啲早年移居香港嘅祖父母輩、父母輩,宜家都睇住佢哋嘅兒輩孫輩再次出走。

我諗,任何續篇都避唔開五十年代後令到中國成為中國、香港成為香港嘅離離合合。呢個將會係一篇大河小說,你會資助我完成佢嗎?

 

《第八位中國商人同消失咗嘅海員》

Vivienne Chow 唐睿 黃念欣 徐忠雄 聯合推薦
利大英教授阿公虛構傳記
譜寫上世紀初中國海員流散英國嘅傳奇故事
粵英雙語對照版本

「中國商人」陳泉利喺1910年代初離開廣東,前往英國。佢喺英國經歷住1920、1930年代嘅反華種族主義,喺二次大戰期間,開咗間咖啡店兼賭館,當時嘅中國海員經常前去光顧。因着海員嘅愛國情緒,佢利用賭館為中國嘅抗日戰爭籌集資金。

1945至1946年間,當時嘅英國工黨政府、內政部、特警、地方警察部隊同埋一間輪船公司聯合行動,強迫遣返所有喺英國嘅中國海員。呢次嘅反華行動一直被掩藏,五十年來未見天日。

利大英根據佢阿公陳泉利既個人記憶,加上呢次遣返行動嘅政府資料,創作咗呢本自傳式嘅小說。喺小說入面,佢挑動讀者去思考,喺英國入面流散中國人長年遭忽視嘅歷史。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