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第二十期「海洋四維體」】編者的話:海岸線的多變長度

SampleX微批文學媒體計劃

【《SAMPLE》第二十期「海洋四維體」】編者的話:海岸線的多變長度

  海岸線: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乍看之下,這個概念似乎不難理解。不過,海岸線也是一個難以定斷的東西。有說,海岸呈碎形結構,形狀並不規則,因此要量度海岸線的長度非常困難,你使用的測量單位越小,海岸線就會變得越長,法國數學家曼德勃羅(Benoît B. Mandelbrot)就在〈英國的海岸線有多長?統計自相似和分數維度〉一文中指出,海岸線的長度並不確定,甚至可說是無限長的。在政治的範疇上,海岸線的設定決定了每個國家的國界基線,從而判定它能行使主權的領海範圍,某些國家更因而修築人工島嶼,建出新的海岸,試圖延展自己的國土範圍,覬覦豐富的海洋資源。

  由此可見,海岸線本身正好展示了海洋與陸地之間的複雜關係。它曾經引起法學家的激烈討論,海岸線與潮浪的關係,繼而以一種特定的表述方式固定下來(「大潮低潮線」),並由此左右權力的掌控範圍。然而,隨着科技發展,人類與地球的互動,也令海岸線的形貌變得更不穩定。人類會以填海的方式,將原屬海底的土地升高,把海岸線往外推進,稱之為reclamation,重掌土地;另一邊廂,資本主義帶來的急速發展,也引起氣候變化,令海平面一再升高,回頭侵蝕土地。變動不定的海洋,究竟如何劃界?這一道變動的界線,又如何與人類的活動拉上關係?

  今期《Sample 樣本》以〈海洋四維體〉為題,試圖借游移的海岸分界線,切入海洋與陸地之間的關係,借水體的視角回看土地。封面專題「幾何海岸線」遊訪世界,研究各地的海岸線變動,如何與政治、經濟、法律和生態扣連。「東南亞點線面」一輯聚焦亞洲海域,囊括人工島建設、香港文學的南洋連結、日本海洋史的變遷和人民的身份變化,勾勒出這一片海域所攤展的歷史圖景。「海洋中心論」一輯則借文藝作品鑽入海洋,展開多變的論述,顯示海洋如何接納又吞沒諸種對海洋的說法。創作專題以「第三岸」為題,沐羽、鄭瑋楠、虞興華、黃可偉、忤尚、不清、李嘉儀試圖貼近一種類近漂流的體驗,而人於此夾在回歸與逃離之間來回返復。另外,由今期開展的藝術創作欄目「PROJECT」,邀約藝術創作者按題目研習、創作,呈現工作過程和思考痕跡,第一次首先由鄭虹和黃慧心開始,借影片和攝影作品思考海浪與海岸,希望能夠展現更多年輕藝術家的視野,敬請諸君期待。

  或許,海洋與陸地從來難以二分,只是人慣了以土地丈量世界。隨着對海洋的認識不斷加深,海底資源成為競相爭奪的對象,海洋如何劃分的問題就變得越發重要。不同的主權試圖以各種方式,將海洋空間化作領土,與各國爭逐發展,竭力將流動的水體固定一地,藉以行使權力。從一道海岸到另一海岸,距離有時遠得難以復加。

 

精彩內容預告

❒ 封面專題|幾何海岸線
海岸線的變幻浮動,似在上映一場屬於海與地的拉鋸戰。自詡陸地主人的人類將如何在這道線上,處理海陸關係?從旅遊經濟、法律框架、資源挖掘和基建架構的角度切入,遊訪世界,探索海岸線的浮進浮出。

❒ 藝術創作計劃|PROJECT
鄭虹與黃慧心兩位藝術創作者分別以動畫影像與攝影,研究香港城區海岸線的日常、以及有關逃亡者於香港海岸的歷史;在紙本上展示心路歷程和研究細項,帶領大家走進創作者的思考軌跡。

❒ 東南亞點線面
隨時間、政治與科技而不斷流變的海洋空間,難以為大陸的思維所捕捉。於東南亞的群島海域,林嘉曦、李薇婷、思兼和西谷理變換視角,以海洋為中心,逐點、逐線、逐面勾勒出這一片海域所攤展的歷史圖景。

❒ 海洋中心論
海洋作為生命起源、萬物之母,我們對海洋的好奇及嚮往也許就是一種對創世論的渴求。當逃離權力交錯的國土,穿越衝突頻生的邊界,岸邊遠眺,我們能否從接納卻又吞噬一切論述的浩瀚海洋之中,窺探出另一種重新理解這個世界的模式?

❒ 創作專題|第三岸
岸,意味着離開與抵達。然而當我們逃離此岸又拒絕彼岸,漂流不定的浮沉狀態即我們的「第三岸」。第三岸擺脫絕對固定的答案,開啟液態想像,在回歸與徹底逃逸之間,人是否也能以完全搖擺的結構生活?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