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的詩文分工──讀《西班牙三棵樹》、《即興判斷》

SampleX微批文學媒體計劃 書評

木心的詩文分工──讀《西班牙三棵樹》、《即興判斷》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的簡介寫得非常簡單。

1927年生
原籍浙江烏鎮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
1928年移居紐約
2006年返回浙江
2011年辭世

從其生卒年份可知,他熬過了二戰、國共內戰、大躍進、文革,然後離開中國。大半輩子就這樣被國家蹉跎糟蹋。其憤怨辛酸屈辱悲苦,實非外人所能道也。然而讀他的詩集,木心卻沒有金戈殺伐之聲。像《西班牙三棵樹》,沒有對中國政治猛烈抨擊,也沒有憤慨激昂的風格,好像所受過的一切苦難都和他毫無關係。中國對他,他對中國,兩不相欠。廖偉棠〈一個少年虛構的詩人──談木心的詩〉有言:「木心的獨立,其實更顯示在他的語言風格中,他之所以吸引我,很大一個原因是:他是新詩史的局外人,無論言辭的使用方法之極端抑或情慾的吞吐之坦誠,都罕見同者。他的語言走兩個極端,要麼文言突兀插入,要麼散文化得平乏,這也是正常的、受過訓練的現代詩讀者對他的不滿之處,卻是他的獨門殺器。」我並不太欣賞木心的「文言突兀插入」,尤其是那些通篇皆以文言寫就的詩作, 更是無法卒讀。在我而言,木心最值得欣賞之處,是其質樸的抒情。

〈雪後〉

晚七時半
林肯中心石樓
八時正進場
誰的交響樂
不知道
票子是陌生朋友送的
交響樂是很多樂器很多人的事
指揮孤獨無助
那是他自己要這樣的

這首詩好處在於全詩的語調透出一種甘於淡泊的個性。首三句豈止是「散文化得平乏」,根本是乏善足陳。如首句「晚七時半」,其實可以換成「八時正」、「八時半」、「九時十五分」、「九時半」。換句話說,這並不符合詩句要求的精煉。「林肯中心石樓」,「石樓」和「雪」的質感可構成對比,稍好於首句。但同樣亦只是功能性的詩句,點名地方,既不抒情,又無思考,無法營造詩歌的歧義。第三句,同樣為過場式詩句,可有可無。若非木心,大部份人可能早已掩卷不讀。第四、五句開始則見其深意。雪後出行,諸多麻煩。但木心不辭勞苦,卻竟然是來聽「不知道」是「誰的交響樂」。這就耐人深味,與勞叨的生活瑣碎不同。配合「票子是陌生朋友送的」,木心所展示的是一種與世無爭,隨緣順受的個性。全詩最有力量的,是最後三句。首先以「交響樂」和「多人」去代表流俗。「指揮」就是被流俗團團圈困,真正有藝術追求的人。「那是他自己要這樣的」,一切苦難甘願承受。全詩借一件日常的事去表現自己對藝術的堅持,甘於不獲流俗認同的心。對於喜好以生活瑣事入詩的作者,渴望達到大巧若拙,在平淡中見出深情等等,這首詩都非常值得借鑒。

  好處是講了,但我還想就最後三句再進一步發揮。「交響樂是很多樂器很多人的事」,這句是客觀陳述,交響樂團確實需要很多人合作演奏。指揮是樂團裡惟一一個沒有樂器在手的人,兩相比較之下,「指揮孤獨無助」顯得非常順理成章,木心於是營造出指揮家內心感受的詩句。這是詩句結構、技巧的助力。但事實上,指揮在交響樂團裡才是最自由,最能表現個人感情的人。一首樂曲的輕重快慢,悉由指揮決定,不同聲部只能依照指揮意志行事,絕無置喙的餘地。舉一個例子,小時候我參加政府資助的少年管弦樂團,指揮曾經說過,在專業的樂團裡,所有人都不能用腳打拍子。因為每個人對一拍的感受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惟一一個可以打拍子的人,就是指揮。這樣才能確保樂團每個聲部都能依照指揮的想法演奏樂曲。因此,指揮和木心的詩句恰恰相反,他在樂團裡,才是惟一一個擁有自由意志,可以自由表達感受的人。指揮絕不孤獨無助,在樂團演奏時,他就是最有力量的人。詩句雖然與事實不符,但讀者讀來卻會因為其詩句字詞的對比,而毫不懷疑,這是此詩短處亦是其厲害之處。

  〈呫囁〉是另一首自況的詩作。〈雪後〉是謙遜承受,〈呫囁〉則是自信期許的作品。兩首詩表現了木心自我的不同面向,都是非常出色的詩作。

〈呫囁〉

出了伊甸
靈魂便穿上
可以禦寒
可以卻暑的
肉體

也有忘了穿上肉體
的靈魂
一陣雨
一道陽光
蒸發完了

魔鬼呢
魔鬼
穿了一重
又一重肉體

天使
天使的肉體薄
薄到透明

我未曾穿過
一重以上
的肉體
難得半透明
極難

這首詩吸引人之處在於木心對自我的超凡期許。當人類離開了伊甸園,人類的靈魂便無法再維持高潔,最低限度也要披上肉體。肉體就是靈魂的掩護,不然「一陣雨/一道陽光」,便令靈魂「蒸發完了」。水至清則無魚,在社會上過份坦率真誠的人,就是「忘了穿上肉體」的人。「魔鬼」就是那些充滿機心計謀之徒。他們自然是一重又一重的把肉體披在靈魂之上,他們的真實想法和感情,也就在重重掩飾之下,讓人無從猜度。至於「天使」,我們不妨視之為一種不可企及,理想的道德標準。他們的肉體「薄到透明」,似有還無,於是他們靈魂的真正情感和想法都會如實表現,斷然沒有城府機心。從伊甸到人類、再到魔鬼、天使,詩歌最後則聚焦到作者自身。木心與天使可謂相同,二者同樣只是穿一重肉體。這是對個人情感真摯的極度自信。真率坦誠是其吸引之處,以天使自比的自信,其自信自足的氣度非常吸引。

  《西班牙三棵樹》裡也有不少寫愛情的詩作。以〈呫囁〉的真誠坦蕩,比對木心的情詩,也就解釋了為何木心「情慾的吞吐之坦誠」,「罕見同者」。像〈JJ〉、〈如歌的木屑〉、〈甜刺蝟〉,就是此中例子。

〈JJ〉

十五年前
陰涼的早晨

恍恍惚惚
清晰的訣別

每夜,夢中的你
夢中是你

與枕俱醒
覺得不是你

另一些人
扮演你入我夢中

哪有你,你這樣好
哪有你這樣你

全詩語言直白,並無艱深或者別出心裁的意象。木心這類詩作,打動人的是深情,而不是技巧。因為對情人念念不忘,於是十五年來,每夜夢中都與對方相見。夢裡不知身是客,一响貪歡。夢中總是覺得真的與情人相見,第二朝「與枕俱醒」,卻又「覺得不是你」。日復一日,在得償所願和失望之間,日夜輪迴,木心卻始終沒有把情人忘懷。全詩寫得最好的是最後四句。木心對情人牽腸掛肚,就算是在夢中也能分辨出誰人是直正的情人,誰人只是「扮演你入我夢中」。「哪有你這樣你」,顯示出木心之愛,不因任何外在原因,亦非社會經濟半推半就之愛,只因為「你」是這樣一個人,因此我就是愛「你」這樣。天底下再沒有人像「你」這樣「你」了。其愛率真坦誠,正是一首動人情詩的重要元素。

  讀《西班牙三棵樹》,你會覺得木心真是全無火氣,與世無爭的人。實則,並非如此。他把自己最純粹的感情留給詩。但你讀他的散文集《即興判斷》,除了有其一貫的淡泊,直覺式的文藝判斷,更有冷嘲熱諷,對世情虛偽的洞察和鞭撻。

  劉勰,司空圖,他們的菜單比菜還好吃。當今的文論家做出來的菜,比菜單還難吃。

  他既沒有舉出例証,也沒有完整的推論。他甚至不在意你是否相信他。這是一種典型的作家式判斷。而且是天才橫溢的那種作家式判斷。你無法只從他的單篇文章驗証他的說法是否正確。但他絕非大放厥詞。讀過他的《木心文學回憶錄》自會明白。他並不是沒有這個能力去評論,而是他根本不屑去評論。人家就連寫在紙上,不能下嚥的菜單也比你文論家做出來的「菜」,即是評論更有意思。木心的說法堅決,對於妄議文藝之徒不留情份。木心的迷人之處不在如何求真,而是他的語調。

  木心也並非徒有論點。《即興判斷》對今人、文學場域的洞察,容我僭越地說一句,那真是深得我心。

  成功而不走運,為甚麼?這可原因多了。

  最大的原因是:當時的那種少數人的集團執著幾則自以為是的信條,信條轉化為刑法,刑法可制裁與信條有異、稍有異、似有異、仿彿若有異的藝術,一律處以極刑。另一個最大的原因是:那少數人的集團竟不是由「成功」者組成,倒是些「走運」者之流,一旦看到「成功」的作品,那可不得了,肯定它,豈非否定自己,這種「成功」的東西萬萬不能讓它走運的,它走運,自己勢必要脫運,於是把它掐死在搖籃裡,最好連搖籃也掐死。

  你看木心那句:「有異、稍有異、似有異、仿彿若有異的藝術,一律處以極刑」。數句皆有異字,而每句只稍稍更動一字便將作品的相異的程度準確表達。這不單是極好的文句,更將那些僭越之徒,逐字逐句地試圖誅除異己的嘴臉表露無遺。讀這段,我不期然就想起了香港詩歌的處境。正如葉英傑在中文文學雙年獎竟然能擊敗廖偉棠奪首獎。葉英傑根本不明白,他所得的雙年獎根本不是雙年獎,而是一個勤工獎。正如〈[詩與人.四]為每首詩編上號碼 葉英傑:做最有耐性的詩人寫詩的人〉所言:「寫詩的人,有才華特別高的,像三十年前的鍾玲玲、淮遠,更多的是稍有才華,卻無以為繼的。葉輝曾這樣評價葉英傑:『葉英傑不是沒有才華,但可以肯定才華不特別高,他最好的詩往往能在平淡裡見出不平淡,甚或將平淡改寫成雋永的同義詞,當中大概沒甚麼秘密,唯一的秘密,在我看來,就是沉着,就是耐煩。』」最可笑是葉英傑也真是毫無骨氣,完全不為自己的詩辯護,甚至親口承認:「他也有點說對了」。前輩,打得好。勤工獎也真是其來有自。又如關夢南〈「詩癡」最好的安慰〉。這篇文是中文文學獎評審之一的關夢南在頒獎給葉英傑後,解釋葉英傑為何會得獎的文章。概而言之,這不過為了安慰同樣風格雷同又毫無才華的晚輩,前輩們於是頒出了一個這麼難堪的安慰獎。以劣幣驅逐良幣,把好的作品在搖籃裡掐死,從而鞏固自己的集團。至於葉英傑是否真的出色,倒不在考慮之列。扯遠了。現在再回過頭來看,廖偉棠所言:「他是新詩史的局外人」,乃能體會木心箇中的不平了。

  最後,且讓我以這段出自《即興判斷》的散文作結。

  古早的藝術家,每以「天才」「謫仙」相稱,因為彼此底子厚,功力深,抱負大,目光如炬,一見稟賦卓越者,便慨然高度美譽之,願盼樂甚。

  當今的藝術家倒並非特別冷靜理智,也非格外謹慎謙遜,而是底子薄,功力淺,談不上抱負(至多是野心),目光如豆,無能辨識稟賦的高下。時時處處計算著:稱別人為「天才」「謫仙」,那麼自己呢?假如那被自己稱為「天才」「謫仙」的人,不以「天才」「謫仙」回敬,豈非大蝕老本。

  古人狂放而憨厚,古時候連凡夫俗子都明白:唯有「天才」「謫仙」,方能發現別的「天才」「謫仙」。

  這段對我來說極有啟發。當我能夠辨認出其他詩人的好處,我才算是真正達到同樣的高度。評論不單是體認對方的好壞,更是對自我的試金石。一代自有一代的文學,只在於我們是否有這個能力識見去披沙揀金,是否有這個胸懷去承認對方的高度。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