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寫情感政治,說到底也在探究情感救贖。
現代人大多信奉理性,事事據理力爭,但到頭來弄得身心俱疲了,還不懂得如何梳理自己的情感,更遑論直面自身以及他者的苦痛與悲慟。
人類是情感動物,然而卻不太明白情感。我們也許看見城市的絢爛,卻經常處於疲倦和疏離的狀態;我們也許聽見城市的歡笑與悲鳴,卻不知道這些笑聲哭聲將引領我們通往何處;我們也許走到了沮喪及絕望的邊緣,卻苦苦找不著情感的出口。是我們被自己的情感控制了而不自知,還是我們的情感被社會捆綁著而無法擺脫?
這本書所寫的正正就是關於情感的社會操作和倫理。作者駱頴佳是一位哲學學者,他謙稱寫作的願望卑微,事實上其書寫的氣度與視野相當宏大。他在書中旁徵博引,細緻地檢視當代重要的哲學思想;並結合哲學、文化分析及政治經濟分析,以日常生活、流行文化,以至公民社會為例子作深入剖析,為讀者開啟一道寬闊的知識大門。尤其可貴的是,作者嘗試在城市空間及社會運動裡尋找各種情感轉化的可能方式,以整理出一套建基於人與人結連的倫理關係。全書充滿哲理,見解精闢獨到,不但令讀者有所啟迪,字裡行間更滲透著濃厚的人文關懷,讀來饒富興味。
情感難以明言卻蘊含巨大的能量。正如作者指出,情感是一種隱性的力量,是一種先於意識的張弛力,可以塑動人心,導引甚至改變人的意識和行為。這種情感的張弛經驗便是情動。作者將這種精神能量理解為「力必多」力量(libido),即生命的本能、人類對快樂的慾望。
不過,正因為情動遠快於邏輯思辨及語言表達,每每在極迅速間透過對方的身體(例如面容)、說話的語調、又或影像的衝擊力等外在刺激,即時產生某些預期或不預期的情緒。這讓我想到,善或惡、正或邪,往往都在一念之間:情感可以將人心封閉,也可以讓人心釋放;快樂可以是即興式的快感,亦可以是帶有顛覆意味的狂喜;憤怒可以是純粹情緒發洩,亦可以是對不義之事的憤慨;對一個社群的歸屬可以是出於狹隘的愛(例如愛國),也可以延伸至對他者的慈悲。問題並不單單取決於人的本性,更在於我們身處於怎樣的社會環境之中。
今天,全球社會正面對兩大巨獸。其一,資本主義將人化約為生產者和消費者,資本主義越益擴展,越益透過精密的情感調控來進行操作。在生產線上、在職場上,勞動力不斷被透支、被規訓,我們無不奮發上進;但回到日常生活裡卻日漸變得怠倦和冷漠。這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脫離工作的枷鎖,市場上以五花八門的包裝作招徠,不斷刺激大眾的物慾,使人以為可以在消費世界裡尋找片刻的自由與歡愉,誰不知又墮進另一個情感陷阱,令人變得自戀。更甚者,社會進入競速年代,網絡資訊以爭分奪秒的速度掌控城市生活的節奏,並逐漸取替人的感性記憶和直觀經驗,人際關係顯得越益空洞。有見及此,作者以社區小店和電影為例,探索如何恢復及轉化被資本主義日漸侵蝕的情動力,將「力必多」力量提升為更富靈性的創造力,從而疏導到與他者的結連。
其二,政治威權主義抬頭,當權者打壓異己更見明目張膽;與此同時,右翼民粹主義亦被搧風點火,令社會越趨分化。仇恨、厭惡和威嚇支配著政治。回過頭來看當下的香港,社會正在經歷一場政治大風暴,整座城市烽煙四起。從 2014 年雨傘運動到今天的「反送中」修例運動,公民社會展開了兩場舉世矚目的抗爭運動,波瀾壯闊,卻也傷痕纍纍。這五年之間,香港人的情緒確實經歷了不知多少的跌宕起伏,也積壓了不知多少的沮喪與憤怒。因逃犯移交修例風波所引發的政治矛盾,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每天都是衝突連綿,消息不斷,大家不停地看著手提電話或電腦屏幕,思緒與情感激蕩,還來不及分辨是情感主導著思考、抑或是思想引導著情感,卻已經迅速地、毫不猶豫地判別這是一場正邪不兩立的對決。很多人無不捶胸頓足,徹夜難眠。
晚上心潮起伏不定,挑燈細讀頴佳兄的書稿,我深深明白到那些張弛的情感動力,如何撩動著我們的心弦。我讓自己安靜下來,閉目冥思,腦海裡浮現著好些最近經常重複出現的畫面。我想,那些不就是讓人情動的瞬間?例如,那受苦的他者的面容、那在危難中互相扶持的友愛,那在黑暗中讓人瞥見美善的光輝等等。在這艱難時刻,作者在書中論及雨傘運動和反送中運動,也是在提醒我們,前路縱使荊棘滿途,我們都有活下去、堅持下去的理由。
「希望本書令近年常處於犬儒及絕望的香港人能得到一丁點兒啟發及幫助」。這正是作者所說的卑微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