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第十九期「昆蟲的後人類時代」】編者話:足下的微物世界

SampleX微批文學媒體計劃

【《SAMPLE》第十九期「昆蟲的後人類時代」】編者話:足下的微物世界

  大衛連治執導的《藍色夜合花》(Blue Velvet),開首有這樣奇怪的一幕:

在某個平和靜謐的近郊社區裡,一位五、六十歲的男子正為門前的草地澆水。屋內的電視畫面,出現了一把槍,屋外他的水喉就碰巧纏到灌木叢上,圍着枝椏繞了一圈,而水依然源源不斷地泵入,隨後男子面露痛苦,按着脖子某處,跌在草地上抽搐昏迷,看來似要死去,身旁的狗則向着水喉,噬咬水柱。這時候,鏡頭突然一轉,鑽入了男子身下的草地,穿過細長的草葉,內裡的黑暗中,一群不明的甲蟲正在翻根動土,身軀磨擦出窸窣的聲音,顯得相當詭秘。

  整個事件彷彿互有關聯,最後甚至如同暗示,昆蟲乃是策劃事件的元凶,混沌正潛藏於我們腳底之下。及後,主角探望中風的父親之後,經過另一處長滿雜草的空地回家,突然在草叢間發現了一枚人耳,蟻群正在耳窩中進進出出,其後的故事由此展開。短短兩幕戲,棲身我們目光以外的昆蟲,就顯得形同黑暗的力量,帶來不可告人的秘密。

  也許,昆蟲詭秘的身姿,盲目的生命力,正是令《藍色夜合花》看來如此怪異的一大緣由。雖然軀體細小,成群的昆蟲卻總是與人類慣見的景象迥然不同,彷彿指向某種更龐大而無以名狀的異質之物。然而,不過百多年之前,昆蟲也曾是一時之熱,蟲類的特異生態,成了促進科技發展的寶貴資源,一路延伸。我們卻又難免發現,昆蟲理解空間和時間的方式截然不同,它們的本質至今我們仍然無力捕捉。到底,我們如何才能好好觀察,這些置身於腳下的微小生物?

  今期《Sample 樣本》以〈昆蟲的後人類時代〉為題,探討人蟲之間的距離,回顧兩者的關係,藉以想像往後的世界。封面專題包括「蟲系科技的發展歷史」及「昆蟲思考的演化路徑」兩個部分,分別以科技和哲學兩個面向,回溯人類如何從昆蟲身上獲取洞見,應用到人類社會,這種轉譯又經歷了怎樣的歪曲歷史。「藝術捉蟲」一輯重數昆蟲與藝術之間的交疊,展示藝術家變向昆蟲的諸種方式。本期的作者專題以台灣作家吳明益為中心,以「昆蟲書寫」的角度切入,檢視他如何藉昆蟲的眼界回看人世,實踐一種「溫和的人類中心主義」。「人蟲辯證」一輯,將人類的智性與昆蟲的直覺並置,思考共處共存的適切位置。另外,「蠱毒電影」一輯,也展示了蟲類更癲更狂更喪的一面,從蠱毒難以捉摸的特質,剖析邪典電影的呈現與想像,帶來一場過激的視覺盛宴。創作專題則以「Insect Punk 昆蟲龐克」為題,借助龐克對社會、制度與文明的叛逆想像,將昆蟲的生態接入人類社會,動搖兩者的邊界,測試順從和反抗的諸種形態;思兼、葉晴、李嘉儀、蒙田、黃善瑜、虞興華、楊益東、謝旭昇分別以實踐試驗新型文類,遙想人類與昆蟲交相混雜,互即互入的未來,以求反照當下。假如,我們始終無法確定昆蟲的體驗,或許就是時候放棄分析的目光,伸出觸角,與它們對接,共構關係,好好向昆蟲學習,不再以人類為尊的態度看待它們了。

 

【精彩內容預告】

❒ 封面專題|蟲系科技的發展歷史

❒ 封面專題|昆蟲思考的演化路徑

❒ 藝術捉蟲 ──《Insect Media》對藝術與昆蟲世界的剖析

❒ 吳明益評論專題|蝶視的連鎖

❒ 人蟲辯證

❒ 蠱毒電影|我將書寫蛆蟲,至死方休

❒ 創作專題|Insect Punk 昆蟲龐克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