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第十七期「防毒硬件檢測中」】編者話:防疫,then?

SampleX微批文學媒體計劃 書序

【《SAMPLE》第十七期「防毒硬件檢測中」】編者話:防疫,then?

一場武漢肺炎,口罩短缺,人們搶購廁紙,物質的重要性再次呈現眼前,一如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讓香港人首次明白U型水管的設計特性。假如這場世紀疫症讓人有末日之感,那是因為末日總是一種揭示(apocalypse),將本來的缺失暴露人前(日用品竟可因市場恐慌而賣斷?還有甚麼可被清空?全球的物資補給鏈如何存續?)。

如是這樣,我們這次面對的災劫,到底揭示了甚麼?那或許就是,潛藏於生活角落的衛生物件如何構成網絡,預先為我們作出防護,同時也是,加諸於我們身上的衛生措施和應對方案,實是錯漏百出的。假如我們會把一整個社群的人身安全,押在一些科技物技之上,我們大概必須仔細探視,這些物件的發展脈絡。

今次《Sample 樣本》以「防毒硬件檢測中」為題,試圖審視那些左右全民健康的硬件設置,並檢驗我們對衛生概念的韌體理解。封面專題「香港公共衛生簡史」重溯自開埠以來的衛生政策,從政府文件檢閱政府當局的衛生思維。「防毒物件導賞」一輯展示不同的衛生物件,揭開它們攤展的脈絡,檢視這些物件的歷史與運作方式如何介入政治。「乾淨史」從詞源入手,借字詞的歷史與特定的衛生場所作對應,何謂「乾淨」,時代各有不同。「衛生概念診斷報告」展示健康、衛生的概念演化嬗變,將公共健康的理解拓至醫療之外。「病痛的顯現」則以別冊的形式出現,細數迥異的媒體作品,如何呈現病痛的模樣。創作專題則以「瘟疫之後」為題,青木、謝旭昇、沐羽一同想像,假如尚有然後,生活將會如何發展下去?

假如尚有然後──成書之際,武漢肺炎似乎稍息,北京又再度傳出肺炎爆發的消息,疫情似難停竭,抗疫的手段又會重來……疫症之為災難,也許正與詞源相關,catastrophe指的,本是一場顛覆,又或突如其來的變向。也許,我們總該如哲學家齊澤克那樣,將之理解成事件(event),事件過後,一切都會拆散重構,也許我們經已無從討論然後了,因為經歷過這樣的世紀疫症之後,我們已經再沒法回到本來的日常裡面,直至下一次災難來臨。防疫了,然後呢?削減醫療經費,相信並無幫助,我們總得再次審視現存的漏洞,以求下次得以倖存。這麼簡單的道理,竟似從未入耳。

 

【精彩內容預告】

❒ 封面專題/香港公共衛生簡史

香港並非第一次經歷大型傳染病爆發,從英殖時期的鼠疫,到回歸前的肺結核,及至沙士事件和武漢肺炎等等,這些歷史的經驗環環緊扣。從英殖時期開辦第一所醫院談起,追溯香港百多年來的社會醫療狀況與改革,以及疫症在當中的角色。

 

❒ 防毒物件導賞

有時候,一些日常物件突然就會串起一整套脈絡,揭示出人、物和權力架構之間的牽連與拉扯。看似尋常的衛生物件,如何潛伏於我們的生活之中,預先為我們消災擋禍?

❒ 乾淨史|詞源、場所、物件

今天人們對公共衛生的理解大都源自西方社會,那麼西方當代衛生概念又是如何建構起來的?觀照人類追求乾淨的歷史,或有助理解公共衛生如何從一套生命哲學逐漸淪落,成為當代信仰及霸權,而作為現代公民,我們又該如何捍衛天賦的衛生權力?

❒ 衛生概念診斷報告

正如法國社會學家拉圖(Bruno Latour)所指,社會本身就是各種關係的連結及互動過程,科學家的研究不但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也改變我們對世界的態度。研究衛生概念的嬗變,科學研究的發展進程,政策又如何按照這些發展而變異,我們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身體健康正被什麼力量所左右。

❒ 病痛的顯現

如果說,文學傳統的疾病書寫是以失衡、失常作為符號的隱喻思考來批判當代社會、文化及政治,病痛書寫則令批判歸化,隱秘的內在痛楚以生物學姿態於生命中顯現,透過血肉的律動,窺探醫療行為作為一種技術,如何干預人類的生命。

❒ 創作專題/瘟疫之後

身處瘟疫之年,日常大幅改變,所有事物必須消毒,新聞報導與防疫資訊將我們包覆。身為創作者,要如何沉思疫情的細節,想像瘟疫之後的未來?瘟疫過後,我們究竟如何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區隔?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