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瀏覽器,點選一張圖片,暗地裡笑了一笑(或不),我決定花二千個單位的kek,買入這幅迷因(meme),預期它即將升值;另一邊廂,我檢查了昨天買入的迷因發展如何,有幾幅已經大輻漲價,升勢漸趨平緩,是時候賣出了,另外一些早前注資的迷因也有斬獲,因槓杆效應給我帶來大量的kek,另一些則未能達標,無奈只好清盤。看看總覽,只見每一項投資項目也節節上升,總資產一直膨脹,感覺相當爽快,財富在眼前不斷增值。
在手機應用程式Meme Exchange中,迷因買賣與虛擬股票買賣甚至真實的股票投資似乎並無二致。問題倒是:迷因真的可以與股票相提並論嗎?作為價值單位的kek,難道不就如人們所說,只是一些fake internet points?迷因算得上一種經濟麼?
旋起旋滅的生命周期
也許,我們可以先從迷因本身說起。按照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於《自私的基因》中的說法,假如基因是生物中攜帶資訊的物質載體,以遺傳為散播方式,迷因則是一種文化上的信息載體,令信息得以流傳、散播。不過,對於我們來說,迷因的意思已變得相對狹窄,專指網絡上廣泛傳播的事物,通常以一幅圖片或gif等形態出現。簡單來說,迷因就是網路上的圈內笑話,而按學者施夫文(Limor Shifman)的簡便定義,迷因有三種特性:它是集體製作的,會流傳播散,有共通之處卻又常常變異。人們從各種媒體作品中抽取擷圖,配上獨特的標題或說明文字,以求他人訕笑、轉發,同一組形式也會衍生變異,窮盡諸種可能,直至笑話再笑無可笑。在網絡世界中,許多事情也是以尖酸嘲諷為基調的,一如迷因本身,本來以dank(陰濕)一詞指稱比較酷的迷因,這種形容最後卻演化為諷語,指稱那些特別怪異,又或過分氾濫的迷因。正因其圈內特性,網民時常刻意分享這些陰濕物,以示「識得笑其實好好笑」(或不)。
我們所認知的迷因,往往是已經廣為傳播的迷因。假如相應的格式大受歡迎,一定時間內就會出現許多經過略略變異或置換語境的同類迷因。有趣的是,迷因自有一套生命周期,傳播越是快速,稱得上如同病毒(viral)的迷因,風潮常會轉瞬即逝,因為普遍的迷因愛好者認為,這些迷因已經進入了normie status,即平常人也會有興趣的階段,過分主流,再無新意。播散越是成功、越受歡迎的迷因,越容易蠶蝕自己的壽命。
迷因經濟的開端
迷因有許多傳播途徑,但以生態而言,Reddit這個網頁平台可算是較為混雜的生態系統了。Reddit容許用戶分享各類文字、連結、圖像及影片,並透過留言和upvote/downvote與內容互動,upvote較多的帖子在版面上會優先出現,最為熱門的內容就會被統合,放在Reddit首頁r/Hot。Reddit另有名為karma的系統,用戶張貼的帖子或回應得到越多upvote,就會得到越多karma,反之downvote則會失去karma,隨時間累積下去。許多人也會指出這些karma不過是fake internet points,卻無礙用戶繼續積存更多點數。由於Reddit容許用戶自行創建及管理子板subreddit,各類型的迷因也就能妥善分類,尋找適合的群眾。這些子板各有專精,從最普遍的r/memes、r/dankmemes,到較為專門的r/PrequelMemes(專研星球大戰系列的迷因)、r/freefolk(冰與火之歌系列迷因),甚至出現了r/TrebuchetMemes這種歌頌中世紀投石器並將之帶入各類迷因格式的奇怪子板。不過,在云云的子板中,r/MemeEconomy算得上是比較有趣的一個。
r/MemeEconomy於2016年末創立,按其介紹可見,用戶可「在此自由買入、賣出、製作及投資迷因」。於此,迷因被視作股票一般,可以買賣,並以各種財經金融的術語展開討論。迷因的價值通常按幾個準則釐定:1)傳播的範圍;2)壽命,及;3)normie化的可能性。用戶會在這個子板裡張貼迷因,呼籲其他用戶「盡速投資」,以獲取較多利潤。假如用戶認為,這些迷因的價值尚未封頂,具有升值潛力,就會決定「買入」,假如迷因已經被大量傳播,過了頂峰,又或即將normie化,就會決定「賣出」。這個子板的帖子回覆,常有「買,買,買!」,又或是「賣,賣,賣!」的高喊聲音,情況恰如舊時代的交易現場。這些用戶的買賣動作,其實並無實質的、經濟上的結果,然而決定買入一款迷因的用戶,自然就會更積極到Reddit其他子板創作新變體,相反決定賣出的用戶,則會把已創作的迷因馬上貼完,然後中止相關創作,斬斷迷因的傳播及變異。r/MemeEconomy也相當贊成這種做法,子板的規則特地指明,用戶在張貼新的投資項目時,必須附上該迷因的格式範本,供他人重製、重混,以便流傳。
模擬市場公開招股
模擬股市的概念其實由來已久,不過正因迷因本身的創作力及傳播率,使迷因市場的發展更為蓬勃。r/MemeEconomy創立後,大量用戶開始湧入,參與迷因買賣,這個模擬市場也旋即從並無實體,只有買賣叫號的狀態,改而發展成真正的類市場形態。該子板的管理團隊註冊了NASDANQ.com這個域名,並研究以真實的股市買賣機制交易迷因。NASDANQ(納斯丹克)是一個網站,用戶可在其中購買不同迷因,定期收取股息,並與其他用戶交易買賣。網站包含三個市場(S&MEME500、DADJOKES及NASDANQ),有完善的迷因上市機制(多個用戶組成一個廠商,有足夠廠商提議,迷因就能上市),並將迷因按格式/角色仔細分類。至於迷因本身的價值,則全然依靠機器運算。網站團隊指出,他們設計了一些bot,專門爬取各大網站(Google Trends、Reddit、Facebook、Twitter等)的資訊,以演算法斷定迷因的散播及熱門程度,從而計算出迷因的股票價格。在這種設置下,迷因的價值全然以散播率衡量,當中的內容是否足夠有趣,是否已經normie化,都不會影響價格。相對現實中的股票,一家公司的產品越受歡迎,股價就會越高,迷因卻有不一樣的發展,即使每一個人都知悉了笑點所在,NASDANQ也不會反映這一層差異。
NASDANQ只是迷因市場化的例子之一。全盛時期,市面上尚有其他如MemeTrade的網頁,甚至有一本名為Meme Insider的雜誌,感覺與《福布斯》相近,專門篩選、揉合、整理相關的迷因投資資訊,《福布斯》本身甚至曾以專文深入分析NASDANQ的投資實況。文初提及的Meme Exchange則是一個較為簡單的例子,這個app直接應用Reddit的應用程式介面(API),導入多個子板的帖子及相關的upvote/downvote數據,透過upvote及downvote的互動,決定迷因的股價。基本上,迷因一經生產,大半都會升值,令這個app主要以財富大幅增長為基調,玩家只以加快投資的回報率為任務,從一個迷因跳到另一個,避免迷因在熱潮期過後價格降低,減低所獲利潤。
不過,營運一年半後,NASDANQ就已停止運作。據說,那是因為各種常規支出已超出管理團隊的負擔,而且當時Twitter正棄用其串流API,令NASDANQ無法即時同步獲得資訊,難以斷定迷因股價。另一邊廂, 納斯達克(NASDAQ)也曾威脅,要控告團隊採用NASDANQ這個註冊商標。結果,現在打開NASDANQ.com,就只餘一張Pepe打出OK手勢的迷因圖。
欲求從何而來
迷因市場化的現象,將網絡文化、平台編程和經濟理解扣連在一起。從各種將迷因市場化的嘗試中,我們可以看見,到了最後,迷因必然與其出現的平台相關,而讀取、買賣迷因的後設架構,同樣必須仗賴平台的特定結構和API。
迷因能否廣泛傳播,除了取決於迷因本身好笑與否,能否輕易變種,更深層的因素其實與各個平台內在的演算法相關。越是熱門的內容,平台越是熱衷於將之推動給更多的人觀看。這一整套運算的方法,交出了各種引人觸目的事物(是日熱門話題、r/Hot、瘋傳影片、Twitter上的熱門Hashtag等),形成了今日主導文化的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在這種理解下,人類的注意力正是匱乏之物,每個人所擁有的時間同樣有限。首位提出注意力經濟的經濟學家西蒙(Herbert A. Simon)更表示:「在如今這種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中,注意力的價值將會超過信息。」有些經濟學家甚至推測,注意力的交易將會取代金融交易,成為經濟系統的關鍵所在。
假如我們一路為各個迷因注資、轉發、二創,那就是因為我們熱衷於接收各大網路平台及搜尋引擎的演算法所派送的內容。人類學家吉哈爾(René Girard)有模仿欲望(mimetic desire)的說法,認為欲望的本質是模仿性的,我們看見他人渴求一物,於是模仿而渴求一物,欲望並非因為該物本身值得欲求,而是從他人的欲望出發。在他的理解中,欲望外在於主體,構成了欲求主體-中介體/模範-欲求物的三角關係。文化研究學者柏德文(Dominic Pettman)以此為基礎,指出現今正是迷因欲望(memetic desire)的黃金時代。迷因欲望與模仿欲望相近,但後者以仿效為模式,迷因欲望則更接近感染和擴散(與viral等意思相連),而且三角關係中的中介體經已碎形化,無法精確地界定為一個特定的客體。於是,假如從前的人們欲求他人所欲求之物,今日的迷因人類則渴望被告知什麼值得欲求,甚至如何去欲求它們,而這統統由演算法和搜尋引擎定奪,人類無非它們的節點之一。從API到平台的獨有演算法,這些編程上的細節定義了我們欲望的走向,載體本身就已事先決定了信息的內容,網絡就是駁通全球的迷因製作器。因此,也難怪NASDANQ的編程團隊認為,開發過程中最令人苦惱的,就是如何設計出一套適切的演算法,按普及性及增長率確定迷因這一無形之物的價值。
作為經濟體的迷因文化
幕後玩家的想像,無非一種假想的形象,以諷刺的形式出現。r/MemeEconomy的幕後操作,固然與迷因的實際傳播並無實質關係,廣大的迷因讀者/製作者也未必知曉。r/MemeEconomy的出現並未將整個迷因的製作及播散過程全面改換,卻終究揭示了一些關於網絡文化、潮流起伏的特點。
假如正如布蘭德(Stewart Brand)所言,「information wants to be free」,那網絡時代的生產就正好顛覆了經濟學的定價原理:商品的最低定價,理應等同於邊際成本,才能令企業無損失地營運下去。製作網絡內容,特別是隨用隨棄的迷因,邊際成本可說是無限地趨近於零,這樣的生產模式對於實際的經濟有何影響?迷因的生產、發展、市場化形態,會否成為新一代的注意力經濟,甚或未來(後資本主義)創意經濟可供參考的模型?
這一點似乎尚待見證。至少,在目前的階段中,迷因經濟與現實經濟的分野,正正在於迷因所帶來的回報,未能兌換成可用的貨幣,而且當中的貨物可輕易被盜取、拷貝、複製,甚至顯得本來就是如此設計的。不過,現已有企業看中迷因的經濟效益,並嘗試提出營運模型,令生產迷因變得經濟上可行。專門提供免費相片儲存服務的平台imgur,一直與Reddit關係密切,是許多用戶上載迷因的平台。2019年6月,imgur宣佈獲得網路平台Coil的二千萬美金注資。Coil希望為互聯網尋找一種新的營運模式,令創作人更容易營利,Coil每月會向用戶收取五元美金,用戶可以隨意瀏覽任何網上內容(與Patreon模式不同),平台就會自動按照用戶觀看內容的時間,即時向創作人匯款(逐秒計算,收入現為每小時0.36美元)。換句話說,只要Coil的用戶量足夠龐大,而你創作的迷因足夠陰濕,或許就能成為全職的迷因創作人,真正將迷因炒賣融入現實生活之中。
當然,這一種經濟理解,或許未必符合迷因創作人的心態,也未必是最適切的營利模式。Coil現時仍在測試階段,尚未正式推出,許多實務上的問題也有待解決。然而,隨着整體的經濟漸漸以信息為主導,諸如迷因的無形之物,如何量化成可以交易的貨品,就彷若是經濟全面轉型前的一場大型實驗。r/MemeEconomy所代表的迷因市場化傾向將會如何發展,甚至挑戰現有的經濟模型,終究是令人拭目以待的事情──買,買,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