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刊於《Sample》第十二期「偵探先生的鑑證技藝」
《密探》(The Secret Agent)是康拉德(Joseph Conrad)於1907年出版的小說,書名似乎已經明言了故事的種類。被譽為英文文學其一最偉大的作家,康拉德寫的固然不是純粹官感刺激的故事。他一方面以複雜懸疑的現代手法述說引人入勝的間諜故事,另一方面,也在玄虛的結構下攤開人類無法直視的人性缺陷。
整個故事以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炸彈事件為主軸,引出三條主線,分別是間諜維洛克先生(Verloc)的家庭悲劇、維洛克與他的無政府主義朋友的關係,以及維洛克如何以雙重間諜的身分騙取穩定收入。
《密探》最為人樂道的無疑是其敘事結構。故事分為十三章,第一至三章介紹人物及故事背景,第四至七章就突然快轉到炸彈事件後,第八章又回到轟炸前,之後九至十三章就接回轟炸後的情節發展,讀者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被作者毫不客氣地任意置於故事的不同時間點,在閱讀下來才突然意識到自己正處於哪個時空。這樣的手法瓦解了一般推理小說運用時間的推進去製造懸念,再破案的規律。雖然讀者依然能享受對先前埋下的伏筆恍然大悟的刺激感覺,但在知道事情的結果以後才回到過去,看事情為何會如此這般發生,就加重了人類面對命運的無力感──事情將無可避免地演變成這樣的結果,你並不會看到書中人物如何通過自身的抉擇而改變命運。
關鍵證據與必然性
書中那個時代似乎並沒有鑑證科技,讓檢察員拼湊出整個案發過程的重要證據,是一片在案發現場撿到的布碎,布上縫着一個地址,是維洛克的店址。這塊重要的布屑,就是從作案者投炸彈時身上穿着的外套而來。當然,正常的罪犯並不會這樣愚蠢,留下自己的地址,故意讓警察抓到。外套的主人,是維洛克太太的弟弟史提夫(Stevie)。史提夫並不是普通的罪犯。他智力異於常人(廣義上是低於常人,但作者似乎不樂於這樣界定他),需要特別照顧,所以他姊姊才會在他的衣物上縫上地址以防萬一。作者寫這個角色時似乎有些偏愛,因史蒂夫並不是一個單純地蠢鈍的角色,而是一個同情心氾濫的人。他無法忍受不公,甚至連拉車的馬兒被鞭打都足以讓他崩潰。他凡事極端地惻隱,雖然這種性情聽上去甚是偉大,但作者卻將之視為無法在社會生存的品質。
由於沒法忍受半分的不人道,史提夫常常情緒失控。他想要用自己能付出的一切去換取每個人的快樂。在現實的人類社會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想保護這樣的人。在書中,更多的是佔盡他便宜,或者無法理解他的人。而擁有一個這樣的胞弟,就是維妮(Winnie)嫁給維洛克的唯一原因。維妮是個比維洛克年輕許多的美麗女子,本來跟一個肉販之子擁有一段真摯的愛情,但卻因為她認為維洛克的社會、經濟地位有能力肩負照顧史蒂夫這個擔子,而選擇跟他結婚。之後為了讓史提夫跟維洛克的關係更親密,她不顧一切的將史提夫推向維洛克,說她弟會願意為他做一切的事,不停着他帶他一起出去。她以為這樣做史提夫會得到更進一步的關愛,但現實是,別人無法理解史提夫,無法像維妮一樣愛護她。維妮不斷強調史提夫願意為維洛克做任何事,並沒有讓維洛克為這孩子的單純而感動,反而是讓他產生了叫這孩子代替他作危險的事的念頭。最後,他跟維妮說會帶史提夫去鄉郊地區好好休息,其實是讓他去放炸彈。而史提夫願意為他這樣做的原因是,他對於不公的反應異常激烈,維洛克利用這個特點,讓他覺得這樣做可以為遭受不公的人報仇。維妮越是將史提夫推向維洛克,就越是將她弟弟推向無法逆轉的悲劇結局。最後史提夫放炸彈後跑走時絆倒了,也活活被炸死了。
最後,本來用作帶史提夫回家的那個手縫地址,沒能帶他回家,卻帶來了他永遠不能回家的消息。這一片證據不單證明了史提夫就是那個「罪犯」,同時,也諷刺地證明了人面對命運必然的無力。維妮愛史提夫,所以嫁給維洛克,之後盡力將史提夫推向維洛克;而另一邊廂,維洛克之所以有穩定的生活,就是因為他願意用近乎是欺騙的手段做雙重間諜,不用實際地作任何事也可以賺取兩份收入。他是一個好吃懶做而自私自利的人,思考不深刻,沒有足夠的同理心,自然不會理解史提夫這個擔子有何可愛,只會想到他可以代替他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所以維妮對史提夫的愛護(甚至可以說是過分保護)必然會將他推向悲劇的結局。由於深明世事本質殘忍,維妮為了逃避過自己的人生,就將照顧史提夫這個任務當成是她人生的所有。但橡筋拉得太緊始終會反彈,維妮這樣過於急切、不顧一切地將她弟弟推向那個所謂的護蔭,即使最終他僥倖沒有被炸死,也必定會遭受她不想見到的結局。命運總是這般狠辣地告許你願望並不一定會兌現,但你作的事卻會在兜一個圈以後,以它的方式回應你。
使這類偵查故事成立的,同樣是因為這種必然性。一個人所作過的事總會留下痕跡,而證據就是世事總有必然的隱喻。這樣也能讓一眾讀者感覺天網恢恢,做壞事始終會被治罪,無疑是荒謬的世道裡頭的一絲安慰。
女權主義的間諜故事
沒有英雄般的探長,那位所謂的密探也未能符合讀者對密探的想像。值得留意的是,作者早已註明這是維妮的故事,而非維洛克的。那書名所說的密探,會否也指維妮呢?她的形象冷漠而睿智,作者不時描述她為有哲思的女子。除了對自己的弟弟以外,保持對一切事物的距離,因為她知道世間萬物都不能被注視,越看得深刻,創傷也就越深。作者筆下的女主角與維洛克先生對比強烈,雖然兩人都對世事不關心:維妮只在乎弟弟,維洛克只在乎安逸,但維妮對世事的不聞不問源於她早已知悉世界荒謬的本質,而維洛克以及他的無政府主義者朋友都只是懂得空談的人。他們談理論,談一些偉大的意識形態,但他們之所以能夠侃侃而談,就是因為他們沒有任何行動(所以最後真的放炸彈毀滅社會建構的不是他們)。那些無政府主義者之所以能夠以這個身分在社會立足,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行動去摧毀政府,而是將政府當作讓他們站於道德高地的工具。
絕大多數的間諜或是偵探小說,主角都是男性。如福爾摩斯和柯南,極度聰敏和靈活,符合馬基雅維利 (Machiavelli)所說的Virtù。Virtù是馬基雅維利於文藝復興時期發明的詞,形容當時一種理想男性形象,有力量、騎士精神和一套嚴謹的道德價值。偵查、鑑證這類需要極高智慧和冷靜的精英工作,於舊時代的作品中顯然沒有女性的份兒。《密探》如是,間諜維洛克、探員、探長、無政府主義者們都是男性,但不按常理的是,作者並沒有恩賜他們任何光環,而是明明白白地掀起他們面紗後的一切軟弱的、陰暗的——每個角色都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事。維妮嫁給維洛克,不是因盲婚啞嫁而被迫與不愛的人結婚,而是她經過仔細思量的結果。她利用維洛克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讓弟弟能夠擁有足夠的照顧。維洛克愛慕維妮而維妮卻不愛他,這更使得維妮在情感上處於高位。在維妮得悉弟弟被丈夫害死以後,無論維洛克如何求她,維妮都不回答他,最後甚至把他一刀捅死了。整個故事中,維妮無論是智慧抑或是力量都比維洛克優越,她為了捍衛弟弟,那種母性轉化成了力量,既是一種內在的無所畏懼的精神,也是畫面能見的暴力,把摧毀自己信仰的人和事也摧毀了。維妮是密探,因為她的婚姻也是一場任務。她一直瞞騙着丈夫,直到任務宣告失敗。將人生變成一樁秘密任務的她,比維洛克更符合那種對於間諜的Virtù想像,而作者刻意營造的對比,以及細緻地敘述維妮的思考過程,也為女性出了一口氣。
儘管用了極其繁複的敘事結構和描寫,作者賦予了這本小說的副題卻是「一個簡單的故事」(a simple tale)。這般諷刺,因為他試圖說的,不過是一些你我早已知曉的事情:無論故事情節如何,一切都是人性使然。故事中有對世界不聞不問的,有只求安逸的,有一生只為別人而活的,有空口說白話的,有自視過高卻又無所作為的。一本寫得好的小說,所有的人物的特質都是情節發展的重要線索,因為每個人如此這般的性格和人生觀,他們必定會如此作為,事情就必定會如此發生。只因故事如是,現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