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第十一期「親愛的乘客,我們離開吧」】編者話:不如靠近車門

SampleX微批文學媒體計劃 書序

【《Sample》第十一期「親愛的乘客,我們離開吧」】編者話:不如靠近車門

家住西貢,交通就常常成了問題。不單是因為路程遙遠,更是因為,西貢只有兩條道路通往市區,而且也是雙線雙程行車,無論出入,只要其中一段路發生輕微意外,已能夠令整個路段完全癱瘓,小如塞車,也能綿延成極長的車龍,影響往後小巴、巴士的班次,甚至叫人在路上等了一個多小時,最後還是決定,下車回家好了。

出入西貢,似乎還是小巴最為可靠。不過,由於路段的關係,往來彩虹以及沙田的路程,往往是一場驚險的冒險。濕氣濃重的時候,某一截藏於山間的接連彎道,就會被濃霧掩蓋,一輛輛車幻成若隱若現的車燈;沿着清水灣道下行,也有一段路形同滑雪跳台,從俯衝急轉為攀升,面對這個峽谷,小巴司機都懂得如何操控速度,享受離心一刻。也許正是因為小巴,我才慢慢將飛馳的小巴所附帶的危險性看成特色,重新理解現代駕駛科技與路面的傾斜如何契合運作。

是的,往往是在驚心動魄的時刻,我們才突然注意起自己移動的方式。如同過於滲入日常的科技,總是在失靈失控的時刻,才展現出自己的身姿。今期送印之際,香港地鐵正好發生嚴重意外,於系統測試期間,兩架列車相撞出軌,車廂扭曲變形,成了香港地鐵開通以後首次相撞事故。正因如此,人們就開始着手調查,是因為新的訊號系統架構有誤?抑或是建材問題?還是總需歸結到地鐵公司監管的問題?面對這樣的結構性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交通網絡這一回事?

現代的生活,建基於快速的流動性,無論是人是物,都可以轉瞬從網絡上的一個節點移至另一節點。交通與物流網絡的發展,不僅是流量的提升,更是架構上的重整,這種重整改變了物質流動的方式,同樣也左右了身處其中的人類生活。

今期〈親愛的乘客,我們離開吧〉聚集交通和物流,試圖拆解乘客與交通工具的關係,想像人與物流系統怎樣相互交集。封面專題「聽咩歌搭咩車:廣東歌詞的交通空間」,按車種檢視交通工具的空間,如何在歌詞中展現特性。「交通如何模擬」小輯分析電子遊戲,勾勒箇中機制怎樣將交通系統設成問題。「鐵道火車」尤為核心,專注追溯火車和鐵路的古今歷史,回到科技與人關係曖昧的時刻,駁入今日社會。「貨櫃箱隱秘史」回顧貨櫃箱的設計歷程,觀看這鐵製箱子如何成就全球化的物流體系。

「以文字搭路」聚焦文學作品呈現交通的方法,個人與旅程互為轉化,路途即是體驗。創作專題以「On the Road」為題,關注的是人在途上的感受,如何面對茫無盡頭的道路。除此以外,今期也有兩位焦點人物介紹。互聯網看似自由,實際卻暗藏操控,我們會從媒體學者加洛威的理論觀看這訊息高速公路的政治性,探索反抗的可能。小說家麥卡錫一直致力探討通訊、溝通的問題,為何他會認為,文學正如無線電一樣,而作者的工作就是擔當收發器,進行混音?交通工具讓我們跨越距離,我們卻總需要離開它們一點點,移離日常,才能看清它們的模樣——最好是在意外發生之前。

 


 

【第十一期/親愛的乘客,我們離開吧】

《Sample 樣本》第十一期〈親愛的乘客,我們離開吧〉現已出版,本期聚焦交通網絡,探查物流形式,以文字試探路途,歡迎一道出發!

 

【精彩內容預告】

❒ 封面專題/聽咩歌搭咩車:廣東歌詞的交通空間

乘車的時候,你會聽什麼歌?聽歌的經驗,往往是與旅程相關的。歌單會按日夜、季節替換,同樣也會因旅途本身的移動方式而變化,甚至回頭影響聽歌的感受。歌詞裡的交通工具,到底如何塑造出不同的空間?又或者說:「點解越過生死一刻跟你狹路再相逢一定要坐電單車」?

 

❒ 鐵道火車

港鐵意外頻生,鐵路的問題一下子躍入公眾視野。到底鐵路這種交通模式,開初如何改變整個世界的時空觀念?從歐美到中國,彼此的鐵路發展觀有何不同?東京地下鐵系統以超載著名,整個系統的架構究竟如何應付龐大的人潮?

 

❒ 貨櫃箱隱秘史

看似平平無奇的貨櫃箱,竟是全球化物流網絡的基礎,亦即現代生活賴以運作的條件。貨櫃箱這一個容器,與普通的箱子有何不同,足以統合起環球的運輸網絡?在香港這個地方,貨櫃和碼頭又有何特別之處?

 

❒ 交通如何模擬

現實中的交通網絡,往往繁複而混亂。在虛擬世界裡,交通網絡的設置又如何以遊戲機制建構出來,供玩家互動、測試、把玩?

 

❒ 以文字搭路

文學作品裡,交通往往不以效率表述,反而更細緻地展現了交通工具所劃定的空間,怎樣導引了人的體驗。從《在路上》、《禪與摩托車的維修藝術》,到巴拉德的《超速性追緝》,交通工具的速度與空間,如何銘刻在乘客的身上,搭出專屬的路徑?

 

❒ 創作專題:On the Road

無法安定的人,總是難以停駐一地,時時置身半途,動輒就往下一處進發。行程的盡頭會是一個終點,抑或另一趟旅程的啟始?又或者,中途可以無限延展,無始無終,一切皆為無止盡的運動?在公路上來回穿梭,往某個不定的方向漫無目的地遊走,到底有何意謂?艾苦、何儀、虞興華、李嘉儀、Altia、任駰駰親證:人在途上,路就是唯一的依靠,道路即是生命。

 

【焦點人物】

❒ 作家專題/Tom McCarthy/雪花聲裡尋找訊號

英國小說家 Tom McCarthy 兩度入選曼布克奬決選,出道作《殘餘地帶》(Remainder)曾被 Zadie Smith 稱為英文小說十年內的一大巨著,甚至開創出一道小說寫作的新流。對物質的關注,貫通他一路以來的作品,小說以外評論作品也見驚人。在他眼中,文學寫作如同無線電,是一組傳訊科技,這一種看法到底如何理解?

 

❒ Alexander Galloway/訊息高速公路:互聯網協定的政治性

互聯網初期曾被視為解放之地,此刻空間卻已大輻收窄,處處監控。從自由、平等的象徵到鉗制、壟斷的代表,互聯網到底發生了什麼轉變?對於媒體學家 Alexander Galloway 來說,問題也許並非來自轉變,而是互聯網根深蒂固的架構問題,特別是奠定互聯網結構的協定(Protocol)。若然如是,我們還可以怎樣想像互聯網的政治性,從中思考反抗的可能與不可能?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