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刊於《字蝨》(2015年7月16日),蒙作者授權轉載
飲江(1949– ),本名劉以正,香港詩人,詩齡四十餘年,八十年代曾任《九分壹》詩刊編輯。《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是其第二本詩集。廖偉棠在《浮城述夢人》指出飲江的詩風「其中有弔詭,是非邏輯的,貌似西方哲學的詭辯,但又像東方襌宗的無理頓悟。表面幽默的詩歌中卻有絕望、虛無感隱藏很深」,其說可謂的論。因其絕望、因其虛無,飲江從來不是與世界角力的詩人,其詩反而是充滿著對人世間各種愛恨荒謬的通達和諒解。
平易近人的智者
「人皆有上帝/翳我獨無/上帝說/係你自己攞嚟嘅」,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因此,當一個人秉持樂觀豁達之心,所有〈陌生人是天使〉:
陌生人是天使
他者文殊
五台山在你握手的手里[……]
每個人都是智者如果
遇到智者[……]
成為智者吧
智者如是說
努成為智者使得
與你
相遇
的人
(比如我)
或佢
得以
成為
智者又相與
成為
智者咁唔係好爽咩
全詩語言直白質樸。即使是相對比較複雜的也只是「他者」、「文殊」,而這兩個詞分別在西方理論和佛教裡面也是很常見的。因此,飲江的詩並不是靠奇巧的意象,或者出奇不意的聯想、跳躍取勝,而是靠人情達練打動讀者。《論語》言之,就是「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既無法自外於人世,與人方便,便是與自己方便。因為任何人遇到智者就有機會成為智者,所以自己努力成為智者,就能普渡眾生,渡己渡人,你好我好。若說飲江的語言是以生動口語取勝,這只是道出了事實的部份。更準確的說法是以連篇累牘的書面語帶出嚴肅思考,然後以憑空插入口語,造成雅俗並置的落差。口語可以是點綴過渡,或是將詩歌主題畫龍點睛。透過書面語和口語的落差,造成語言上的張力。全詩兩處口語俱是置於較長篇幅的書面語之後,「同佢」是過渡句,你、我、佢,籍此增加涵蓋的範圍。「咁唔係好爽咩」,就是將之前營造嚴肅思考的高度,以平易近人的市井語言,畫龍點睛,帶出渡人渡己的精神並非蹈空不實,亦能成為日常生活中信手拈來的生活態度。此即飲江驅遣口語為詩的出色之處。
講廣東話的幽默上帝
飲江的通達圓融置之於宗教,乃讓他書寫上帝的詩深具個人風格。試觀
打招呼(節錄)
上帝說
你都唔同人打招呼
你祈禱些什麼呢
飲江的詩可算是少有對他人最尊重有禮的詩。祈禱是為了親近上帝,上帝指斥凡人沒跟其他人打招呼就是「未知生,焉知死」的變奏。因其諒解人世的無奈和苦難,連帶他筆下的上帝斥責人類時也是語帶幽默。他的上帝不靠權柄管治世人。祂惟一的規矩就是〈校友〉一詩:「你對人有足夠的尊重/就可以跟我說笑」。上帝就算被凡人各種互相矛盾的要求纏個不休時,也只是如此回應:
樣貌娟好(節錄)
主佑吾王
主佑吾土
主佑吾民
難怪主說
我頂你地唔順
飲江的上帝不是講舊約的希伯來語或是新約的古希臘語,而是地道的廣東話,思想亦滲入了在職場打滾裡鍛鍊出來的機智與及通情達理。這個和藹可親的上帝,不降十災也不用洪水滅世,正正就是飲江本人最佳的體現。
我都願意知道
除了對上帝的書寫,飲江對童年和生死的書寫,亦非常出色。而飲江關於愛情的詩可能是最受讀者忽略的詩作。試觀〈當我行將瞑目之際〉(節錄):
我所有潛在的戀人都來探我
[……]
她們說
我們因為你而相識
我們因為你而相交
我們因為你而相親相愛
現在
我們因為你的離去
而要永遠分開[⋯⋯]
我們有時快樂,有時悲哀
有時簡直就是瘋狂
臨終時能見盡所有情人,實在是對人世間最大的眷戀。雖然人世間實在太多悲哀,正如他在〈世事蒼桑話鳴鳥之 甩頭〉裡說:「鐘聲響起/鐘聲消逝[⋯⋯]針尖果D天使/乃至凡人、義人、罪人/你和我/通通唔見左」,但時間自然會代我們把一切問題解決。一般人書寫愛情較常著眼於激情、身體、哀傷等等,飲江卻是著眼於寛恕,其通達之處,甚至能讓所有戀人消除嫉妒,相親相愛,同場出現卻不是大打出手。總括而言,飲江的詩是極具本土層基思想的香港文學,內容上以處世智慧為詩,能將港式的實用思想,用機智幽默的方式表達因其思想寛宥通達,適合喜歡雅俗共賞的讀者。又飲江詩的節奏一般都比較緩慢,常常將一句句子斷成多句,句式很多時甚為相近,自有一種氣定神閒之感。讀飲江詩,大概就是他這句:「地球依舊旋轉」,沒有大不了,雖然一切皆是「你你自自攞黎嘅/連同唔係你自己攞黎」,但「我都知道,我都願意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