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的另類動物書寫(一):香港的動物書寫

SampleX微批文學媒體計劃 評論文章

西西的另類動物書寫(一):香港的動物書寫

本文原為〈猿猴能說話嗎?:西西的另類動物書寫〉,刊於《「牠」者再定義──人與動物關係的轉變》(三聯,2018)。標題為編輯擬定。

本文初稿〈西西《猿猴志》與香港動物書寫〉曾在2015年「戰後馬華、台灣、香港文學場域的形成與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感謝許文榮教授及與會者不吝指正。

 

香港大量出現非以兒童為對象的動物著作,[1] 是晚近十幾年的事。其中有幾個特點值得注意。一是文類上多以短小雜文為主,長篇散文、小說、詩等文類較少,且又多配上插圖、照片,甚至攝影繪本為主,文字為副。這類作品多以輕鬆短小的形式,敘述人與寵物之情,或者生活趣味,相處點滴,如阿濃《濃貓──阿濃與愛貓共處的深情紀錄》(2010)、城珠《勤媽媽,懶媽媽:十一小貓成掌手記》(2004)、周慧敏《我的貓兒子周慧豹》(2004)、文秉懿《溫心老米》(2005)、陳莉敏《潮貓.愈壞愈愛》(2006)、阿包《狗狗狗,一屋麻煩友》(2011)等均屬此類。

另一類則以動物攝影配以文字創作,如廖偉棠攝影、陳慧、關麗珊、石琪等多位愛貓作家創作的《貓地方志》(2004),以小說、散文、詩等書寫各自的地區貓志。傅俊偉攝影、關慧玲選文的《貓貓行傳》(2003)則以黑白照片展現貓的自然個性與生命歷程,關慧玲以簡短文字把貓和人的世界緊扣,透露出雋永的哲思。阮麗碧攝影、關慧玲撰文的《海闊天空貓一貓──南丫貓島》(2004)寫小島的眾貓相,紀錄了社區動物在人類社會的求生困境。葉漢華的《街貓》(2014)是他十年來以街貓為主題的攝影結集,以鏡頭及簡潔的文字如實呈現街貓於夾縫中倔強求生,同時也從這些城市邊緣倖存者的生境中,窺見香港的另一面。

寫寵物情趣的圖文書及動物攝影佔香港動物出版的大宗,其中又以貓書為多,一是反映畜養寵物近年漸漸流行;二是城市生活空間狹窄,故養貓比養狗多;三是此地生活急速緊張,閱讀風氣始終不盛,只能以輕短為主,長篇的寫作與閱讀無法推展,或者只能局限在小眾寫作與閱讀群體,還不是出版的主流。

上面提到的攝影集已多有關注社區動物的生存困境,葉漢華甚至因為拍攝街貓而投身護貓義工行列,協助推行「捕捉、絕育、回放」計劃。像葉漢華一樣,長期接觸流浪動物的義工,歷經街上的生老病死,有許多感人故事可說,許多困惑傷痛與呼喊亟需抒發,透過書寫照顧流浪動物的經驗,反思生命尊嚴、城市發展、生活步伐。吳斯翹《穿紅靴的貓》(2010)以家書形式,寫這隻2007年上水彩園邨被截後足的受虐小白貓藍藍,敘述照顧藍藍及其他流浪貓的故事。愛明《半面野良犬》(2014)以日記形式,記錄2013年拯救屯門良景邨一隻爛掉半邊面的唐狗阿良的曲折過程。麥志豪、Cuson Lo《讓我們好好活下去》(2014)記載了十二個受虐、被遺棄的動物努力求生的故事,有轟動一時受虐致死的黃忍,有被斬右後肢、最終逃出生天的麗麗,記錄這些脆弱的受虐小生命,希望更多人關注動物的生存權利,讓牠們好好活下去。這些義工畢竟不是訓練有素的作家,因此故事不以文字功力取勝,重點在真摯感情。

另一類不以故事或照片取勝,而專注論述的文章,先是在網路上發展,《香港獨立媒體網》、《香港動物報》是主要基地,繼而《香港01》、《Now新聞》等亦跟隨,《明報》、《AM730》等紙媒也出現動物議題專欄。這些報刊文章多半有時效性,多與當時社會上有關動物的新聞熱話有關,內容具話題性,目的在引起社會大眾關注城市動物的處境,具議論與教育功能。議論性質的動物寫作成書出版者不多,二犬十一咪、阿離、 阿蕭的《動物權益誌》算是較具規模的出版。[2]

比起台灣或中國大陸,香港嚴肅作家相對較少參與動物寫作,[3] 在這樣的背景下,西西2011年出版的《猿猴志》[4] 便饒有意義。一如西西近年的著作,《猿猴志》也是一部龐雜的書,有猿猴百科的知性部分,也有西西和何福仁對談的文學、哲學、文化與歷史部分。出入於浩瀚龐雜的資料之中,西西舉重若輕,寫資料如說故事,以說故事人的筆觸,為「一直受歧視的生命說話」[5],以博學與文學的面貌呈現猿猴的遭遇。一直以來,論者都把《猿猴志》放在「西西作品」的脈絡下看,卻很少認真把它放在動物書寫/動物權益的脈絡下討論。事實上西西自己明白表示這書是要為猿猴請命,[6] 若循此角度,則它又與一眾倡議動物權益的書寫頗為不同,不獨寫作策略上分別很大,客觀效果也頗不一樣。我們可以說,《猿猴志》在文學寫作上非常西西,正因如此,它在動物書寫上便顯得別樹一幟。

 

【〈西西的另類動物書寫〉全部文章(共四篇)】

 

注釋

[1] 這裡的動物著作排除八九十年代佔香港動物書出版大宗的飼養、訓練、百科類書籍,也不限於嚴格意義的動物文學,而泛指以動物為記述中心,關注動物生存狀態,或抒情或記事,或圖文並重的作品。

[2] 據該書的網上簡介,書中內容以二犬十一咪主持的網台節目Animal Panic為基礎,加上阿離及阿蕭兩位的資料搜集補充寫成。二犬十一咪、阿離、阿蕭:《動物權益誌》(香港:三聯書店,2013)。

[3] 香港與台灣、中國大陸三地在動物寫作方面的不同發展,自有各不相同的地理與歷史文化因素。台灣除了有香港讀者比較熟悉的劉克襄,還有在這範疇耕耘已久的廖鴻基、沈振中,以及結合自然科學與動物知識的徐仁修(自然生態)、李淳陽(昆蟲)、黃美秀(臺灣黑熊)、游登良(海洋及野生動物)等,而且一直後繼有人,朱天心、吳明益、黃國峻、駱以軍、房慧真、陳雪、隱匿等文學作家與詩人,都參與寫作,結集《台灣動物小說選》(黃宗慧編,台北:二魚文化,2004)、《放牠的手在你心上》(黃宗慧策劃,台北:本事文化,2013),以及黃宗潔結合作品分析、時事評論與倫理思考的專著《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台北:新學林,2017),都顯示隊伍的日漸壯大;中國大陸則自五四新文學運動來,有豐子愷、梁實秋、沈從文、老舍、葉聖陶、吳藕汀等寫與人親近的動物,八十年代開始出現關注自然生態的作家,如徐剛、劉先平、方敏、郭雪波、李青松、哲夫等,二十一世紀則有賈平凹、姜戎、楊志軍等陸續加入,而沈石溪、金曾豪、牧鈴、喬傳藻、朱新望及黑鶴等則專注創作兒童動物文學。相較之下,香港參與動物寫作的作家非常少,作品也不多,除了上面提到的《貓地方志》(香港:文藝復興工作室,2004),還有較積極投入動物寫作的本文集另一位作者張婉雯的《我跟流浪貓學到的16堂課》(香港:青桐社,2009)。

[4] 西西:《猿猴志》(臺北:洪範書店,2011)。下文引用直接在文內標明頁碼,不另出注。

[5] 西西接受《中國時報》訪問,就坦白承認過去寫作從不管讀者,但這次不同,「是為那些在人類發展上受歧視的生命說話,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猿猴,尊重生命,珍惜自然環境。」見林欣誼:〈拍猴寫猴縫猿猴 西西就愛簡單〉,《中國時報》,2011年7月25日。

[6] 西西在接受黃靜訪問時說:「現在不止種樹了,而是為牠們請命!(縫熊和猴是一種怎樣的存在與呼喚?)是玩具,又比玩具多一點。我寫他們,介紹他們,到人們遇到牠們時,多理解牠們的需要。一切回到基本。」見黃靜:〈答問西西:末世縫猴〉,《信報財經新聞》,2011年7月20日,頁37。廖偉棠在一個座談會上也說過這是一本爭取動物權益的書。見卡夫卡:〈座談剖析《猿猴志》花花世界 廖偉棠:西西擁有「猴道主義」〉,《信報財經新聞》專欄「圈來圈去」,2011年10月4日,C02。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