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是加拿大詩人──安.卡森(Anne Carson)在1992年出版的詩集。曾在2015年時刪掉其中的八首,重新再次出版。 這本詩集共有五十三首詩,每篇標題的開頭都是「淺談」,諸如「淺談希望…

法國哲學家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陸譯:朗西埃)的書,儘管每本都具有洞見,不過老實說,真的都不太好讀(當然,也有可能是翻譯的問題)。若不是當初看了紀蔚然的《別預期爆炸:洪席耶論美學》,或…
《金閣寺》是三島由紀夫寫於1956年的小說。算是他最為人熟知的作品。說起這本小說,人人都認為這是三島展現自身美學的作品。其中充斥着各種對「美」的概念思辨。或許三島的確想在《金閣寺》之中探討美吧,不過當初深…
《論攝影》是桑塔格寫於1977年的著作。是一本探討攝影、影像的哲學專著。儘管到了2020年關於攝影的討論和現象已有許多變化,但這本書至今仍是攝影領域的重要經典。不過,或許這本書之所以在攝影領域都還具有屹立…
語言:意義的焦慮 自從人類的歷史從啟蒙進入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的時期,世界的發展和人們對他所產生的認知,就開始形成越來越大的差距。這種巨大的差異影響了後來的藝術發展,讓人們在十九、二十世紀間不停回…
讀川端康成的書,常常會陷入難以言喻的思緒。這難以言喻的情感一方面是感嘆他細膩深刻又唯美抒情的文筆,另一方面,卻是對他所描寫的美麗事物,感到深不可測、洶湧難抑的毛骨悚然。彷彿在他的書裡,越美麗的事物、情感,…
每次看完柄谷行人的書總是有一種一言難盡的感覺,這本寫於1979年的著作也不意外。在此時,柄谷雖然還未寫作《移動的批判》、《世界史的結構》提出他著名的四種交換模式理論來解讀世界資本化的過程,以及以康德的觀點…
《獻給虛無的供物》是中井英夫寫於1964年的大作,被譽為日本推理文學界的四大奇書之一,但同時這本書也被稱為「推理小說的墓誌銘」。這稱號的來由,和阿多諾在二戰過後說的一句話相當類似:「奧茲維辛之後,寫詩是野…
《我彌留之際》是一本風格獨特的小說。在這本書裡,福克納選擇不以單一的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去描寫一個鄉下家庭為了送葬亡母,踏上一個充滿挫折、艱困的旅程。而是讓十五個人物的獨白交錯成全書五十九篇的章節。營造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