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作家到導演,誰是杜寧?

漫談

從作家到導演,誰是杜寧?

  今回不是馮京作馬涼,而是劉岐作杜寧!

  杜寧的往事和近事都與左、右有關……他原名吳仰宇,[1] 江蘇嘉定人。1949年後定居香港。1956年起在報章發表小說,開始寫作生涯,六十至七十年代更活躍於電影界,當過編劇和導演。近年因懷舊熱潮和文化研究,使杜寧的名字和相片再現,但他沉寂多時,容貎已被後世遺忘,惹來一場誤認。

  1959年,可說是杜寧重要的一年。當年五月,著名女星尤敏憑電影《玉女私情》奪得第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這部由電懋公司攝製的國語片,就是改編自杜寧的中篇小說〈女兒心〉,尤敏獲獎後兩周,《玉女私情》同步在香港和台灣公映,大收旺場。此片當年還獲得亞洲影展最佳剪接獎,雙喜臨門。

杜寧原著的〈女兒心〉(左)被改編成電影《玉女私情》,尤敏憑此片奪得亞洲影后。(右為《國際電影》雜誌41期的宣傳畫頁)
杜寧原著的〈女兒心〉(左)被改編成電影《玉女私情》,尤敏憑此片奪得亞洲影后。(右為《國際電影》雜誌41期的宣傳畫頁)

  有人說杜寧一片而紅,但其實早於同年一月,常在左派報章連載小說的杜寧,已成為台、港兩地的新聞人物,因他在1月23日公開宣稱,與左派文化圈劃清界線,投向右派陣營,並譴責左派干頂他的寫作,要他在小說加入反英、反美、反蔣的內容。那時左、右政治勢力對壘,加上之前三個月發生「蘇誠壽失蹤事件」,[2] 杜寧的表態自然受到廣泛關注,被右派報章大幅報導。

  當年約三十歲的杜寧表示,獲右派的新華影業公司聘為編劇和副導演,準備在電影界發展。同年六月,他隨公司的攝製隊往台灣,抵埗後再表明脫離左派的決心,並談及其個人經歷。

  杜寧自幼家貧,只在上海工部局北區小學讀過兩年。少時已愛好寫作,看過不少中外小說,因時局混亂,1949年從上海流浪到香港,睡過街頭和卡車廂,有時一整天吃不到一點東西,做過擦鞋、洗碗、侍從等多種低收入工作。慶幸在香港認識了著名插畫家區晴,得到他鼓勵和指導,不斷進修寫作,1956年開始為報章撰寫言情及偵探罪案類小說。但報導沒有提及他最先在哪份報章發表作品。

  查找發現,環球圖書雜誌出版社(簡稱環球)1957年4月出版的《環球小說叢》第十九期,便是杜寧撰寫的〈一夜之間〉。之後,《環球小說叢》和另一種三毫子小說《海濱小說叢》陸續有他的作品。至今發現他寫過的「三/四毫子小說」超過二十期。[3] 除了為右派的出版社工作,由1957年7月5日起,杜寧的長篇小說《夜盡天》,開始在左派的《新晚報》連載,內容描述香港黑幫走私集團種種惡行和奇特的謀殺手法。此小說連載到同年10月4日結束,他另一部長篇小說《私梟》翌日起緊接連載,內容仍以走私犯毒為主題。

杜寧第一本「三毫子小說」〈一夜之間〉的封面。
杜寧第一本「三毫子小說」〈一夜之間〉的封面。

  由此可見,杜寧原本在左、右文化陣營都吃得開,所以他1957年11月4日結婚當天,左、右派的報章皆有報導他的婚訊。

  杜寧1959年到訪台灣時對記者說,他為左派的《新晚報》共提供了五部長篇小說,但因不願繼續違背良知,自1958年11月19日開始,已不再為該報撰稿。其中《夜盡天曉》經他刪去「紅色毒素」後,由環球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杜寧結束台灣之行後回到香港,繼續寫作和發展電影事業。根據香港電影資料館的記錄,在六十年代,杜寧有兩篇小說:包括〈蓬門怨〉(《環球小說叢》106期)和〈夜半人狼〉(《環球文庫》101期)改編成電影,前者拍成國語片《姊妹情仇》(1963),後者拍成同名粵語片《夜半人狼》(1963)。另外,他為五部電影擔任編劇:

  • 《碧水紅蓮》(國語片、1960)
  • 《仙鶴神針》(粵語片、1961)
  • 《歡天喜地》(國語片、1971)
  • 《母親與我》(國語片、1971)
  • 《發達之人》(國語片、1972)

  最後三部電影是在台灣攝製,杜寧同時任導演。香港報章在1970至1972年間有較多他的報導,從中知道他離了婚再婚,拍罷《發達之人》之後,曾表示導演工作太辛苦,不想再執導;但1972年9月,他表示計劃到美國拍攝大盜劫賭場的電影,[4] 此事其後不見有下文。1974年3月,他的名字最後一次出現在報章上,是有關他和導演羅維一起去夜總會消遣。

  2018年7月,香港電影導演會出版《香港電影導演大全,1914–1978》,當中第130頁,有杜寧的簡介,但該頁的照片並非杜寧本人。

  發現這個錯誤,緣於筆者近日閱讀新華影業公司主事人童月娟的回憶錄,[5] 在第188至189頁看到一張集體照,是1959年6月,童月娟率領外景隊出發赴台灣前的大合照,照片說明前排左二是杜寧,而前排右二是攝影師劉岐,[6] 《香港電影導演大全,1914–1978》顯然是混亂了相片的左右,誤把劉岐作杜寧,將劉岐的頭像裁下來,放在杜寧的介紹頁。

獲資深傳媒人確認為杜寧的照片。撮自《童月娟回憶錄曁圖文資料彙編》,188–189。
獲資深傳媒人確認為杜寧的照片。撮自《童月娟回憶錄曁圖文資料彙編》,188–189。
《童月娟回憶錄曁圖文資料彙編》第188–189頁的集體照,說明前排左二是杜寧,右二是劉岐。
《童月娟回憶錄曁圖文資料彙編》第188–189頁的集體照,說明前排左二是杜寧,右二是劉岐。

  香港和台灣報章1959年刊登杜寧脫離左派的報導,亦附載他的照片,跟這張集體照中的杜寧對比,甚為相似。筆者再把集體照上的杜寧頭像,轉發給資深娛樂新聞記者徐棠,及《銀河畫報》前總編輯黃握中查證,確認相中人是杜寧,集體照的說明正確。黃握中表示,據聞杜寧十多年前已在香港去世,但和他不熟絡,不清楚他淡出影圈後的情況。

  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黃淑嫻曾深入研究杜寧的言情小說,她的論文指出:杜寧南來香港時,「只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面對新的生活環境,通過寫言情小說來認識香港,了解成長。」「杜寧的小說的好男好女,不是那種高叫道德口號的人,總有著模糊性,這樣的人物令讀者看得更投入,更感同身受。」「不是每部杜寧寫的小說都好看,有些情節不通,有些人物沒有好好發展,缺乏說服力。」

  黃淑嫻認為杜寧第一本「三毫子小說」〈一夜之間〉,是她至今看到最好的一本杜寧作品,讓她想起薛克(Douglas Sirk),他在五十年代於美國拍攝的一系列家庭倫理片,異常精彩,擅於描寫男女在家庭倫理網中複雜的心理。但杜寧之後的言情作品就沒有達到〈一夜之間〉的水準,這是作家的時間不夠?還是這樣的作品不夠通俗?有待再看他的四毫子小說再作評論。[7]

 

注釋

[1] 台灣《中央日報》1959年6月16日報導,杜寧原名吳繼龍,與其他報導不同,此說未有更多資料佐證。

[2] 1958年10月10日,原在香港左派長城影業公司工作了十年、時任製片部主任的蘇誠壽,突然出現右派電影人的雙十慶祝酒會,並上台發表反共言論。翌日,他離奇失蹤。當時右派報章都推測他已被綁架回大陸去。十一日後的10月22日,左派報章報導他出現在廣州的中國出口交易會,他向記者聲稱,被美蔣特務李X祥拖落陷阱(原文無披露全名,中間的字以X代替),對之前在香港的言行感到懊悔。而台灣的報章報導,時任右派邵氏公司導演的李翰祥表示,與蘇誠壽是摯友,很希望他轉投邵氏發展。蘇的父母和弟妹皆在天津。在大半年前,蘇曾協助邵氏爭取長城女星樂蒂加盟,對他的遭遇深感不安。

[3] 「三毫子小說」的定義和歷史,詳見《落葉飛花──香港三毫子小說研究》(香港:天地圖書,2022)甲章。

[4] 《華僑日報》,1972年9月24日。

[5] 童月娟:《童月娟回憶錄曁圖文資料彙編》(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2001)

[6] 集體照的說明只列出劉岐的名字,而1959年6月16日台灣的《中央日報》報導了劉岐的職務是攝影師。

[7] 黃淑嫻:〈言情教育:杜寧的戀愛教室〉,《落葉飛花──香港三毫子小說研究》(香港:天地圖書,2022),124–139。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