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2020:紀實遺城》編者序(節錄)

SampleX微批文學媒體計劃 書序

《香港電影2020:紀實遺城》編者序(節錄)

  2020年香港電影界的最大挑戰,莫過於疫情爆發,戲院業的經濟活動首當其衝。城市的光麗煩囂瞬間抽空,徒留蕭條死寂一抹。表面上,香港整體經濟無風無浪,樓市股市平穩過渡,但人人皆知,不過是外強中乾。電影圈亦可作如是觀。北望者繼續發大財,留守本地的生意,則愈來愈趨向小本經營。

  2020年的另一癥結,是「後二零一九」的反修例運動後遺。《國安法》於是年公布,港人噤若寒蟬,移民潮再現,留下來的遺民,其絕望感比九七年代更難宣之於口。主權移交廿多年後,馬不再跑、舞不再跳,或者只剩下飯照食、工照返,日常生活被無力感四面包圍。如斯沉重,電影自然沒法消解。香港電影漸漸失去隨意戲謔的瀟灑風姿,也再難言同舟共濟的樂觀心態,只能直面步步進逼的現實,茫然若失。這是我們對於2020年的總結,簡言之,就是本書副題──紀實遺城。

  香港電影如何體現「紀實」與「遺城」?疫情關係,戲院多次停業,不少着重娛樂性的商業電影退場。於是內容貼近社會現實,而製作水準不錯的紀錄片與獨立電影,例如《3cm》、《好好拍電影》及《夜香.鴛鴦.深水埗》等,便有更多機會進入大眾視野。2014年後社運紀錄片如雨後春筍,2019年後亦然。兵荒馬亂過後,塵埃回到地上,記下飛砂走石的影像逐一面世。其中最突出的作品,顯然是香港紀錄片工作者製作的《佔領立法會》與《理大圍城》,怵目驚心之至,引起罕見的搶票熱潮,前者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提名,後者則成為本會影評人選出的年度最佳電影。另外,《迷航》與《夜更》亦分別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和最佳劇情短片。一時間,紀實之影像百花齊放,紛紛突圍而出。

  遺城之內,昨日之日不可留。如今回顧,電影裏的香港景象已恍如隔世,活像前塵遺跡。後二零一九時期,見證着一個城市文化的消逝,紀實影像也在填補回憶的空隙,惟恐日漸遺忘。唯有重拾記憶,才能真實地活着,步向眼前路。

 


  本書的脈絡結構,冀能歸真反璞,平實地概括香港電影當下的製作模式。商業片在香港本是主流,近年合拍片與本土電影分庭抗禮,到了2020年更各走極端,面向的市場彼此割裂,一端是中國式主旋律電影,另一端是難成氣候的本土電影。連同紀錄片與獨立電影,三條路線迥然不同。書中每部香港電影的分論影評,乃依照此三條路線納入「紀錄片」、「獨立電影」、「本土電影」和「合拍片」等章節,紀錄片與獨立電影因內容豐富,遂分拆為兩章。

  在綜論一章,〈2020香港電影圖景:後二零一九之起始〉便提出香港電影在三條路線下,如何反映出壓抑割裂的情感。〈疫情與國安法下,香港電影何去何從?〉再從工業及文化角度,闡述香港電影及其放映形式的轉變。〈電影檢查政策遽變〉一文兼具意識形態及法律觀點,檢視《國安法》下的電影審查風波。最後,〈疫中看圍城:2020年華語電影觀察〉把視野擴展到華語電影的語境,勾勒各地電影作品的面貌特色。

  2020年確實是香港電影的一個分水嶺。香港電影何以走到今日的局面?把時間範圍拉闊到十年來觀察,脈絡自會更明晰。故此,本書除了論述2020年的電影,特開「香港電影十年回顧(2011-2020)」一章,回顧過往十年的軌跡。〈總論:第二個十年的香港電影〉歸納十年來的重要作品和大趨勢。由《打擂台》(2010)開始,本土電影的熱潮持續至今,論者對香港電影中的本土意識自有不同解讀,〈只有眼前路:香港後浪潮與異類合拍片〉和〈談港片的本土性:只有香港拍得出「七俠四義在馬倫巴」〉便探討本土電影和合拍片的發展歷程,以及如何定義「本土」的概念。這十年亦可見各種電影資助計劃的影響力,我們邀請了七位影評人聚首,談論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不同面向,詳見文字紀錄〈新世代的試煉:眾論首部劇情電影計劃〉。

  過去十年見證着類型片慢慢式微,而紀錄片漸成氣候,〈審查與規範下:武俠、功夫、警匪及黑幫類型的轉向〉分析四個曾具代表性的香港類型,怎樣以不同策略應對時勢變易,〈香港紀錄片的這十年:由邊緣走向成熟〉就審視紀錄片藝術的發展。香港電影的音樂亦值得更多討論,〈電影歌曲的懷舊與創新:香港身份的迴響〉便把電影歌曲連繫到香港身份的問題。結尾一篇〈從戲院、網絡到街頭──過去十年本地戲院業與觀影文化〉,則訴說這個年代的放映形式有甚麼變遷。十年回顧幅度宏大,相信本書仍有疏漏,謹望能引發更多有心人繼續研究香港電影。

 

  感謝一眾作者慷慨賜文,我們企盼本書能廣納舊雨新知的不同聲音。自《香港電影2019:時代影像》起,我們與台灣影評人協會合作,今年繼續邀請該會協力參與,收錄了他們的八篇文章,範圍涵蓋重要的台灣作品,以至備受台灣影評界肯定的《迷航》,在此感謝徐明瀚的統籌。為了使本書觀點更多元,本書亦延攬學會會員之外、甚至海外的作者,務求集思廣益。

  同時,我們感謝安娜、李展鵬、李焯桃、卓男、陳志華及曾肇弘,為本書的整體方向及結構提供了寶貴的意見,亦感謝蒲鋒引介了海外的作者。生活在世代矛盾加劇、戴口罩成為日常、人鬼難分的混亂時代,能夠繼續以文會友,守望相助,是我們在編書過程中十分珍惜的事情。特別感謝設計師黃倬詠,為此書費盡心思,她實現了本書在我們想像中最美好的模樣。

  《香港電影2020:紀實遺城》是評論學會第二十七本香港電影回顧書。編輯此書的過程,是連綿的敲鑿,有時使人疲倦。但當香港主流電影市場萎縮,電影雜誌文化沒落,我們心裏知道,能夠有系統地評論、梳理及紀錄每一年的香港電影,其實相當難得,也是背負着傳承文化歷史的責任。縱然香港電影現正處於壓抑的低潮期,我輩也不忍這些電影作品被湮沒在歷史長流中。時代不斷前進,踏入2021年,也邁進了廿一世紀第三個十年。願香港電影能慢慢復甦,然後繼續砥礪前行。

 

鄭超、致寧

2021年8月21日於石硤尾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