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又繞行了台灣好多圈,近八年來我們持續進行著這項非主流的計畫,打開相機,裡頭的照片從來不是美食、文青小店,而是各式各樣的鐵窗花。每當談起拍攝初衷,總讓思緒重回2012年夏日的府城巷弄,那時定居高雄的我們喜歡趁著假日騎車來趟周邊縣市小旅行,或許我們都想知道腦海中兒時經歷過的場景是不是有所改變,台南就此成為首選。穿梭在這座古都,曾長住過與多次旅行的兩個人分享著彼此妙趣橫生的童年往事,街景陌生而熟悉,循著記憶重遊的過程中拍攝下許多照片,漸漸的我們發現這些尋常的日常風景真的很美,然而為什麼台南的巷弄如此吸引人?那位偶遇的屋主這麼說:「我們這排房子是幾個同窗和親戚合資一起蓋的,格局雖然相同,但磁磚呀!鐵窗呀!樣式都不大一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家最美,裝飾上也格外用心。」屋主的一席話勾起了我們濃濃的興趣,從此,更加放慢腳步細細品味府城。
老房子真的很有意思,幾個月下來走訪了許多鄉鎮記錄建築上的裝飾細節,我們留意的內容相當多元,磁磚、磨石子更不乏懷舊的手繪招牌,當中從材質單純、圖案多變的鐵窗花上觀察到民居裝飾美學的豐富性,也在多次與屋主的對話感受到窗與家的情感連結,至此更加留意曾被污名化的鐵窗風景。如同日記般,我們將這些圖文發表在個人的Facebook頁面,漸漸的周邊親友也從中找回遺忘的時光。那時關注老房子的風氣未盛,為了與更多人分享,我們決定成立粉絲團,希望透過「老屋顏」的圖文分享,讓大家能重新看見老房子美麗的容顏。
拍攝的腳步不曾停歇,為了更全面的紀錄全台老房子,2013年起我們安排更多城鄉旅行,也透過藝術駐村的機會前往台中、板橋及花東等縣市短居,實際融入當地生活。還記得時常被問到:「你們是都更業者?還是衛生稽查員?」居民們有這樣的誤解並不奇怪,畢竟拍攝老房子真的是一件非主流又吃力不討好的事,而我們的回答也從略帶羞怯漸漸蛻變為應答如流,所幸在第一本創作問世後,透過書籍與媒體宣傳讓更多人認識「老屋顏」,我們也更有機會親近這些老房子的故事。
我們始終認為台灣充滿人情味,即便曾當面被文創商販質疑「寫書是為了販售商品」,這股紀錄老房子的熱情也並未被澆熄,因為幾年來我們感受到更多屋主的盛情。老屋顏從未獲取國家或財團的挹注,除了同好們的資訊提供,其餘皆仰賴一步一腳印的實際走訪,旅程中常因鐵窗花停下腳步,即便自覺有些冒昧也不願錯過與屋主交談了解窗花故事的機會。每當表明來意後,屋主們總會露出親切的笑容,老阿公、老阿嬤就像疼孫子般替我們準備水果、青草茶,立即停下手邊事務不吝分享自宅的故事。幾次佇足街邊專注欣賞窗上圖騰,屋主非但沒有築起戒心更盛情邀請我們入內參觀,從窗外到窗內,鐵窗不再只是冷冰冰的防盜用品,透過鐵窗花向外望,就像套上濾鏡的街景寫真,我們也有機會欣賞到一幅專屬屋主全家的日常風景。
這幾年老房子凋零的越來越快,眼見曾拍攝過的房子拆除、翻新,美麗的鐵窗花只能從照片中追憶,我們深怕來不及為窗留下紀錄,更加積極籌備拍攝計畫,也時常在收到鐵窗花資訊後南北奔波驅車前往,然而,這項與時間賽跑的計畫難免失敗,偶而得知拆卸後的鐵窗雖大致完好卻淪為市場上哄抬價格的貨物,心中不免五味雜陳。許多圖案特殊的鐵窗花蘊含著家族的情感,這樣的窗即便拆後易主或未經許可復刻都失去原本的意義,每回獲知拆屋的訊息後我們便嘗試與屋主聯繫,希望屋主能保留舊鐵窗,或許老屋顏幾年來的分享起了些作用,漸漸的有越來越多屋主即便面臨老屋翻新也會繼續沿用舊鐵窗,這些街道上的民居風景也得以保留。
本書收錄全台各地的鐵窗花風景,從幾何、曲線構成的基礎變化型到寓意吉祥的花卉蟲鳥,透過圖案線條、色彩與背後的故事勾勒出早年台灣的民居温度,除了希望顛覆世人對於民居鐵窗的刻板印象,也喚起大家對於日常美學的重視。日漸凋零的老屋裝飾不只鐵窗花,隨著建築型態變遷,若無法與週邊市景相容,即便刻意仿製也未必是最好的選擇,但若能欣賞進而珍惜現存的老房子,每扇歷經時光淬煉的舊鐵窗花一定能繼續綻放出最美的老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