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地理學:探尋崇高卓越的景觀》──序曲

書序

《浪漫主義地理學:探尋崇高卓越的景觀》──序曲

原文刊於《浪漫主義地理學:探尋崇高卓越的景觀》(台北:立緒,2018

將「浪漫」和「地理學」相提並論似乎用詞矛盾,因為在如今的世界上很少有人認為地理學是浪漫的。腳踏實地、講述常識、地理學為生存所必需。是的——但是有何浪漫可言?不過在一個時代,在不太久遠的過去,當地理學還頗具魅力時,人們認為這門學問是浪漫主義的。那是一個英雄探險的時代。在那個時代,探險者以地理學家而為人所知,他們擅長勘測與繪圖。當他們的冒險見諸於報端,人們爭相效仿,交口稱頌。同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和甘地(Gandhi)一樣,有關大衛.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和歐尼斯特.薛克頓(Ernest Shackleton)的影片同樣能轟動一時。他們的共同點在於都發軔並參與了偉大的事件。

但是,這些真是地理事件嗎?有關大衛.李文斯頓在非洲探險的敘事難道不是歷史,而非地理嗎?雖然這兩門學問千差萬別,但是在院校中歷史和地理卻往往列在一起,同時講授。歷史和地理差別何在呢?歷史學講述娓娓動聽的故事,地理學不講故事。美國內戰的歷史充斥着著名人物和戲劇性事件,騎士風度屢見不鮮,這正是浪漫傳奇的核心所在。與此相反,美國內戰地理學可能傳授知識,很有用途,但是並不激動人心。歷史書當然也可能枯燥無味。但是起碼能將它們稱之為「浪漫」,因為歷史是附加之物,是錦上添花,與文明的存在和延續並非休戚相關。拿印度來說,印度是一個由精采的神話和傳說傳承的偉大文明。它們同歐洲和中國所知的歷史並不相同。在另一方面,為了延續,所有社會──不論原始社會還是高度發達的社會──都必須有關於地形地貌的或多或少系統性知識。歷史中也有歷史傳奇,這是沃爾特.史考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所開創的流派。但是,對於是否存在地理傳奇這個問題,除了有關地理大發現的故事,大多數人都無以作答。這樣看來,有關「浪漫主義地理學」的想法──一種既大膽想像,卻又基於現實的學問──似乎自相矛盾。但是,浪漫主義地理學能夠存在嗎?我們是否能夠據理力爭,說既然人類生活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由激情所驅動──由一種知其不能為而為的欲望所驅動,所以我們需要浪漫主義地理學嗎?

我對這兩個問題的答覆是肯定的。在本書中我會闡述我的理由。但是在此之前,我需要解釋幾個基本概念。第一,先解釋「浪漫主義的」或是「浪漫主義」這個詞。這個詞指一套並無嚴格界定的思想或是價值觀,興起於1780年至1848年的歐洲。因為這些思想或是價值觀本身模糊不明,常常彼此矛盾,精確的日期會使人誤入歧途。休姆(T. E. Hulme)認為浪漫主義在本質上超越日常,信奉人類可以達到盡善盡美。雅克.巴贊(Jacques Barzun)談論浪漫主義藝術家的性情,他概括的特點是:「崇拜精力、道德熱情和卓絕的天賦,認可人性中偉大相對於卑鄙,權力相對於苦難的明顯差異。」浪漫主義與有關卓越崇高以及神祕怪誕的思想重疊交錯,卓越怪誕又和西方想像中一種稱之為頹廢的形式(decadent, 1880–1900)彼此呼應。所有這四種特徵──浪漫、卓越、怪誕和頹廢──都是對生活之規範,對穩定之理想的反叛。

然而,地理學的大要是關於生活之規範。當地理學家注意到變化,他們將變化歸之為宇宙間的力量所為。哪怕是暗示說超越日常的渴望或達到人類完善的誘惑可以發揮作用,也會使著作喪失學術嚴肅性,被歸之於傳奇一類。地理學寫作當然可以展示「道德熱情」,巴贊認為這是浪漫主義的一個特性。但是這種熱情──這種熱烈──往往是譴責,而非推崇,是對資本主義的犀利批判,而非對社會主義的熱烈頌揚。最後,巴贊所謂的浪漫氣質是在偉大和卑鄙,權力與苦痛之間的掙扎。當代地理學家的著作很少表現出這種浪漫式苦苦掙扎的痕跡。

不僅是由於地理學科的盲點,才造成了地理學家的想像和工作中所缺失之物。這反映了二十世紀後半葉的一種反浪漫主義情緒。其證據是,像環境論(environmentalism)、生態學、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和生存這類保守務實的概念不僅在學術界,而且在整個社會都極為流行。雖然提出的問題和使用的詞彙各不相同,可是既然都力圖使地球成為一個穩定的、可居住的家,他們的研究都可被歸類為「家政學」(home economics)。雖然家政學對於人類的安居樂業既用處多多,又不可或缺,但是這類研究無法使人激情澎湃,精神振奮:這不是浪漫主義式的學問。

在感情、想像和思維中,浪漫主義傾向於極致。它追求的不是賞心悅目或者古典式的美輪美奐,而是卓越崇高以及混合其中的令人迷醉和令人膽寒,是高度和深度。但是,將相反的觀念推向極致是發達社會或是發達文明所特有的奢侈之物。在發達社會中,高度經濟安全感使大家看重個人,即便此人離經叛道,與眾不同。世界上存在很多文明。阿諾德.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認為有十幾種到二十種文明。但是只有在西方文明中,發展了一種可被稱為浪漫主義的,有關世界的思維和感覺方式。因此這本書中講述的主要是西方世界。不僅如此,書中談到的多是二十世紀以前的一百年左右。因為自從1900年,有關高尚傳奇的理念已日益被關於民主及普通民眾的理念所取代。但是在通俗文化中,浪漫主義仍然佔有一席之地。在轟動一時的電影中,騎士身着閃閃發亮的盔甲,或勇救美女,或尋找耶穌基督最後晚餐時所用的聖杯(Holy Grail)。嚴肅文化認為這種傳奇淺薄幼稚。但這類傳奇潛移默化地持續影響着甚至那些高雅世故之輩,影響他們對自然、環境、社會及政治的想法和感覺。他們無法不受影響。因為在浪漫主義中,實際上在所有人類的欲望、誘惑和渴望中,都潛伏着兩極化的價值觀念。至少在想像中,這些觀念的存在引誘人們超越常規走向極致。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