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一萬公里,帶一本書傍身,那是閻先會中譯的《金子美鈴全集》,而我早已讀過一次。後來在愛荷華公共圖書館完成講座,有幾個人上前緊握我的手激動地表示,很高興得知金子老師的詩,又聽說有人在講座中途偷泣了。彷彿猶在香港,在兩次講座上嘗試推介金子老師,結果總得靈光,人們都恍然大悟童詩可以寫得如此世故與絕望。
是的,並非童詩常有的童趣與天真。當然還是會有的,但那儼如構成童顏的假面,包裹着下面創傷的銳刺,從金子老師身處的日本二十世紀初,穿透此時的詩人廖偉棠,再穿透我。記得去年偉棠在電台節目「和你說說詩」所選取的金子老師詩作,就是這副憂鬱的面貌。幾乎可以肯定,若非在最初便觸及這份沉鬱,我應該不會着迷於這位命途多桀的童謠詩人。
事實上近年來金子老師的詩在大陸很受歡迎,出版的詩集不下四五種,而相關的網上文章更像火燒開。然而有趣的是,大部份書介或評論始終繚繞傳統上對於童詩的想法:想像力、簡潔、單純、光明美麗。常引用的名作諸如〈我、小鳥和鈴鐺〉、〈向着明亮那方〉的確展現了這份童詩的「原始魅力」。只是從一開始,我已偏執於「誤讀」(或偉棠早已有同感,故選詩也有此偏好?),在上述的童詩表皮下,直抵詩人對自己悲劇人生的所思所感──1930年,她廿七歲,仰藥自殺。死前正跟丈夫辦離婚,卻被對剝奪四歲女兒的撫養權。離婚是出於她的丈夫在外濫交後,把性病傳染給她。此前他已禁止她寫作及與作家們交往,甚至在酒後施行家暴。由是當讀到〈蠶繭與墳墓〉一詩,便不難理解當中濃濃的死亡氛圍:
蠶被裹於蠶繭裡
小小的悶悶的蠶繭但是樂觀的蠶
會變成美麗的蝴蝶
飛出去人被埋進墳墓裡
陰冷的寂寞的墳墓但是聽話的孩子
會變成帶翅膀的天使
飛出去(作者按:蠶破繭而出變的是蛾,但不懂日文,查證不了原作如此,還是中譯有誤)
蠶繭與墳墓,自然是形象上巧妙的類比,但前者正在蘊釀勃發的生機,恰與後者的逝亡反差成生死之遙。唯一共通的是,對生命中的美好嚮往(樂觀與聽話),在此垂死的境地仍緊抓不放,「天使」無寧是一種對人世最卑微的盼望,卻又反過來令全詩更黯然神傷。
近似的詩歌進路在另一首〈好事情〉中,表現得更凝練,也就更一沉到底了:
破舊的土牆倒塌了
露出來一片墳墓
從道路右邊山的背後
墓碑們看到了大海
總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情
每次路過都很高興
「好事情」和「高興」到底是終極諷刺着人生,抑或是殘存於詩人心底的光之粉末?讀者當可自選角度和看法,不過從字面上這首徹頭徹尾無一字難解的童謠,連那語言那聲線都貼近孩子氣(末句的輕快),愈天真懵懂,愈感心痛難受。
金子老師絕對是所謂的早慧詩人,二十出頭適值當時在日本有幾份兒童文學刊物創辦,都刊載了她的童詩來稿,受西條八十等名家讚譽有加。也許一如其他早慧的作家,金子老師在自身的才華中,為讀者透見了世相之繁複,唯用上給孩童的文字:
天際灑滿霞光
漁船豐收歸港
大翅子的沙丁魚
盛滿艙海邊
像過節一樣
可是,在大海裡
數不清的
沙丁魚
哭哭啼啼去奔喪──〈大漁〉
易地而處,萬物有靈。那是人心悲憫之始,正與文學同源。漁人的節慶及沙丁魚的大喪,同一回事,卻又像平行宇宙。必要的悲哀,至少啟迪了孩童的思維。此詩多年後深深觸動了一位日本學生矢崎節夫,讓他鍥而不捨追查詩人的下落及其他詩作歷十多年。在1983年找上詩人時年已七十七歲的親弟,並得見詩人親筆謄寫的三冊詩稿《美麗的小鎮》、《天空中的母親》、《寂寞的公主》。矢崎聯絡出版社重新印行,合共512首封存半世紀,乏人知曉的詩作。〈大漁〉一詩見證了箇中種種因緣及堅執,後來還被選編入日本小學教科書中。
金子老師寫下不少手法與想法跟〈大漁〉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作,當中不可不提〈雀媽媽〉:
一個小孩兒
捉到一隻小雀兒小孩的媽媽微笑着
看着小孩玩小雀雀媽媽飛過來
站在屋簷上雀媽媽,不飛也不叫
靜靜地看着
一樣是讀得明明白白,活像截取了生活一景。聽說要向孩童教導一些較為抽象的詞語是很有難度的,例如無奈。此詩卻完全可作為教材。同為母子,人與鳥之間在詩中渾無感同身受可言,人的日常成了鳥的苦頭。或許只有詩人帶着自省,從旁書寫成詩,讓讀者參與反省己身,感覺文字沒有道明「靜靜地看着」下,雀媽媽是如何地激動。
當這份自省延伸到每個孩童必經的成長過程與對未來的憧憬,便預示了人生的諸多制約,讀來怵目驚心:
「媽媽,長大以後
我能變成甚麼」小杉樹在想──
長大以後
我就像山頂的白百合
開出帶香味的花
長大以後
我就像山腳下的黃鶯
唱出柔美的歌兒「媽媽,長大以後
究竟,我能變成甚麼」杉樹媽媽已經被砍伐了
山風冷冷地說──
「變成你媽媽那樣的木材
就可以啦」──〈杉樹〉
「變成你媽媽那樣的木材/就可以啦」那既是預言,也是每天重複發生的事例。我刻意向一群中學生朗讀此詩,他們都知道是甚麼一回事,可是他們大概沒有想過一首充滿美麗意象如杉樹、百合、黃鶯、山風的童詩,竟會倒過來重重破滅幻想,決絕得不留餘地。成長彷彿是人蛻變成工具的過程,指向詩人自身的命運,同時遙指作為讀者與當事人的我們──不論在日本、香港或愛荷華,是教師、學生或其他詩人作家。
誤讀至此,也熱衷誤人偏讀,抱歉我並不感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