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於《明清東亞舟師祕本:耶魯航海圖研究》(遠流,2018)。
2010年6月16至18日,新竹交通大學人社中心主任李弘祺教授主辦一場「耶魯大學所藏東亞山形水勢圖研究工作坊」,邀請幾位學者參加,本人有幸躬逢其會,收穫不少。會前一段日子,李弘祺教授將他收藏的Yale University’s Old Chinese Maritime Map(下稱《耶魯航海圖》)拷貝一份給我,讓我參考。我驚訝竟然有如此精彩的「山形水勢」圖像,在電腦看山形水勢圖,泛黃與墨線交錯一起,如水墨字畫般的美。這份海圖原藏於耶魯大學史德鄰紀念圖書館(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現藏於該校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本書所用的航海圖都為該圖書館所藏。
《耶魯航海圖》裡的海圖就是所謂「山形水勢圖」,圖中只有海域上的島嶼和山地名作為望山之用,以及記載針路(即「航道」)和水文深淺的紀錄。中國古代舟師是根據圖中的山形水勢來認定船隻抵達何方何處及航行路徑,圖中有山形、島嶼形象和針路,可作為在茫茫大海中辨識航道的指引,也是古代舟師的祕本,不輕易示人,因此,能夠留存下來的無幾。過去我們只能看到一些海洋史書籍偶然留下針路卻沒有海圖留下來。《鄭和航海圖》不算是「山形水勢圖」航海圖,因為《鄭和航海圖》雖留有望山和針路,但完整的背景資料應是提供領導人參考用,這與舟師用的山形水勢圖不同,山形水勢圖更為簡單、口語、粗俗,若不是航海者根本看不懂。
1980年章巽出版《古航海圖考釋》,讓我們對山形水勢航海圖有初步的認識,但是《古航海圖考釋》的山形水勢主要是從遼東至廣州海面,由於作者依序從北至南排列,看不出航道的概念。章巽先生於1956年在上海來青閣書庄舊書堆中撿出的海圖共有六十九幅,作者「以今地言之,北起遼東灣,中經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諸省市,南達珠江口以外,把我國大陸邊緣很大一部分近海航線都包括在內了。」我想章先生購買這批「山形水勢圖」時,便呈現出雜亂無章的狀態,因此章先生便順勢從北至南加以理順,然而這可能破壞了原先亂中有序的航道意義。《耶魯航海圖》比起《古航海圖考釋》更有意義的是,除了從中國遼東至海南島沿海的山形水勢圖外,還包括從越南至柬埔寨、暹羅沿海的山形水勢圖。
初看《耶魯航海圖》時也有雜亂無章的感覺,若將每幅山形水勢圖順著雜亂無章的排列細心閱讀,會發現亂中有序的意義。看似混雜的排列是因為我們只從中國為中心的觀念出發,以為所有帆船都是從中國出洋貿易,故航道當然是從中國往外國延伸的結果。
事實上,明代中葉以來中國海商移民海外約有十萬多人,特別是東南亞的港口成為華商活躍基地。他們往往樂不思蜀,以該港口為基地發展周邊的貿易,甚至回中國做買賣。我們從明代《順風相送》一書的記載,得知中國帆船在東亞各地建構海域之間的航路,很多時候並不以中國海港為中心。《耶魯航海圖》就顯示出以所在地赤坎為中心的概念,建構出該地與柬埔寨和暹羅的航道,以及與中國金門的貿易航道,其後因時代變遷又擴大至新加坡與遼東的航道。如果仔細研究,發現《耶魯航海圖》中之123幅山形水勢圖所呈現的航道至少有三條:越南赤坎至金門;赤坎至柬埔寨和暹羅;金門至遼東等。
自2010年以來,我陸續對《耶魯航海圖》進行整理和逐幅研讀,對山形水勢航海圖越來越有概念。我在李弘祺教授主辦的工作坊提交一份初步解讀但仍不成熟的作品〈清代唐船航海圖(Yale Navigational Map 1841)初步解讀──以南航路新州至暹羅為例〉一文,就是以越南赤坎為中心來解讀這份航海圖,可是當時並沒有引起關注。之後,筆者斷斷續續對《耶魯航海圖》進行逐幅研讀。近年這份海圖也引起大陸學者關注,且多以中國為中心來解讀這份海圖,筆者覺得有責任加以澄清,便盡快將研究成果交學界檢驗。也因此驅使筆者在《耶魯航海圖》研究之餘,增加了對東亞海洋史的認知,企盼讀者能透過本書,強化對明清時期東亞海洋上中國帆船的航運活動之認識。
本書得以完成,最要感謝李弘祺教授贈我《耶魯航海圖》光碟一份,使我得以進行對山水形勢圖的解讀,又感謝他百忙中允諾為本書寫序,及寫了一篇英文稿對這份海圖有精彩的分析說明和解讀,作為本書的附錄一。此外為了協助讀者對本書的了解,我加入二篇相關論文作為附錄二和附錄三,由於附錄論文發表在先,盡量維持原貌而略有修正。我還要感謝中研院史語所陳國棟教授於2016年9 月20日邀我至中研院海洋史讀書會報告「耶魯海圖的研究」,席間提供很多寶貴的意見。此外中研院臺史所林玉茹教授的鼓勵和催促,十分感謝。研究期間又得李貴民博士、博士生范祺崴先生協助繪圖等工作,以及研究室工讀同學輸入資料,於此一併致謝、感恩。
本書能夠出版得助於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和董事曹昌平先生的支持與關心,感謝兩位審查人十分用心審定書稿,提供寶貴而有意義的修改意見,讓我可以修正錯誤之處,於此一併致謝。最後還要感謝太太的諒解,近年在我身體欠佳之情況下,她默默地看護著我,卻未阻止我的研究,讓我完成這項研究。此書完成,我將獻給我逝去多年的母親,小時候媽媽會教我一些馬來話,她常說:我是跟你父親回唐山、你們唐人等等。我當時不知是何意思?如今我都明白了。在她彌留之際,我答應將她帶回南洋。那一年我終於將她一些骨灰,灑落在她的故鄉的土地上。
2017年11月16日於成大歷史系研究室
以此書獻給我的母親潘順珍女士
追思母親
母親來自遙遠的
蔚藍之海 椰林之鄉
不知是緣 還是上帝的指引
帶來了一船新生命
橫過滔天巨浪的南海
滿載一船苦與樂
在陌生的維多利亞
母親古銅色的高傲
來自上帝的自然
挺起胸膛 背一拖二
牽三帶四的把我們養活過來
是何等的力量
至今我仍然不明白
就在生命微弱之際
不變的是母親高傲的眼神
閉上了只留下回憶
隨著火海中一葉紙船
回到祖母的懷抱
熟悉的
蔚藍之海椰林之鄉
2006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