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陳家朗
6月22日,香港文學生活館為即將開幕的第三屆文學季「虛構的幸福」舉辦發佈記者會。記者會請來數名在文學季活動中的講者、嘉賓與文學館及文學季編策展人鄧小樺女士對談有關文學季活動的設計概念。來賓包括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及作家胡晴舫、導演兼影評人舒琪、作家及著名劇場編導甄拔濤、文學季插畫設計師林靜雯。
在對談之先,鄧小樺先介紹了本屆文學季主題「虛構的幸福」的意義及策劃概念。她表示本屆主題比以往「模糊」,因為不論「虛構」,還是「幸福」都是比較含糊的字詞。而「虛構」本身包含了正面和負面兩個意思,配搭上「幸福」,便更能突顯其雙面性,也釋出主題的兩重意念:創作上有能力虛構是一種「幸福」;還有現實裡粉飾太平的虛假「幸福」。切合創作的「虛構」,是次文學季一方面聚焦於小說寫作;回溯虛構的源頭,活動亦會與歷史相關;而結合小說和歷史,則得出存在於想像的烏托邦。「小說—歷史—烏托邦」成為了是次文學季的策展理念。鄧小樺指出,本屆文學季適逢香港回歸二十周年,在現今的政治氣氛下,文學作為一種非官方的敘事,更能夠讓人表達對香港的看法。
第三屆文學季的另一特色是「跨界」的活動。承上一季活動的好評及是次「虛構」的主題,文學季活動中將會引入電影和劇場的元素,舉辦迷你影展及劇場改篇活動。而「形同虛設──文學視藝再造香港史」展覽亦嘗試把文學與雕塑作出聯繫。「跨界」的另一意義,是指「港台」的文學交流。是次文學季與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合作,請來不少台灣作家來港與香港作家對談。香港與台灣在文學上的交流,將是另一讓人期待的元素。
就港台文學交流,鄧小樺先與台灣作家胡晴舫談談箇中的文學脈絡。胡晴舫指出,1987年台灣解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在解嚴之後,台灣作家可以自由地創作,寫自己關心的事物,箇中的同志文學、女性文學令台灣文學從之前的「大江大海」,走向多元發展。而胡晴舫曾經在港居住十多年,發現普遍香港對於台灣文學的了解還停留於很早之前的時代。她認為今次的港台文學交流能夠讓兩地更清楚這兩三十年來各自的文學發展。胡晴舫強調文學應該要有創新的流動,不斷有新的衝擊和顛覆,才能繼續走下去。以往兩地文學交流多在於五、六十年代的作家之間,而本屆文學季請來的台灣作家不乏年青創作人,有助開啟「新一代」的港台文學交流。鄧小樺亦希望活動中香港和台灣作家的對談,能夠編織新的網絡,可以是文化上的溝通,也期待築起以後合作的橋樑。
談起「虛」「實」之間,電影工作者舒琪認為任何藝術形式的創作的核心,不外乎就是調節虛實之間的關係。雖然有些藝術家傾向偏向一方,但事實上,虛和實往往處於相互幫補的關係。舉他最擅長的電影術而言,亦即如何用具體的影像聲畫,帶出「虛」的成果。舒琪認為,電影藝術正好能出神入化地「玩」虛實的交織。他特別提起文學季迷你影展會上演的電影之一《香港製造》,認為它在虛實、意象、情節的處理都十分精采。《香》在九七回歸的時代上映,卻拍出一部充斥死亡內容的電影。電影以最青春的逝去,迎接九七的來臨。舒琪認為,《香》不只精采在電影手法的處理,以今日香港回顧,其故事的預言性更是令人驚歎。虛實之間或許能帶出更多,正好回應了文學季的主題。
是次文學季除了迷你影展,同時舉辦了一個劇場改篇的活動。回應「虛構的幸福」,劇場編導甄拔濤講起改篇文本:西西的《浮城誌異》。他認為西西碎片化的寫作,就像虛構了十多個平行宇宙。而虛構的故事中,《浮》的寫作回應八十年代的移民潮,隱藏著香港真實發生的歷史故事,創造出象徵意味極高的經典。甄拔濤認為,無論是《浮》中的短篇故事,還是馬格列特魔幻寫實的畫作(《浮》故事來自其畫的聯想),都存在著豐富的「Layer」,而好的作品,正正應該有著這樣的內容「厚度」。是次劇場改篇,甄拔濤希望能把碎片化的段落組合於劇中,創作出一個同樣豐富的劇目。
記者會同時設有藝術家林靜雯的畫作展覽,作為是次文學季的插畫設計師,她對主題「虛構的幸福」自然有自己的見解。她笑說當初誤以為主題與愛情有關,後來才得知主題的意思並非如此。靜雯講述自己在觀塘區住了很多年,見證社區重建的過程,不少曾經實實在在映入眼簾的景象都已經化為虛的記憶。所謂「虛」「實」之間,原來並不抽象。香港的歷史只會繼續向前,而一代一代之間難免有所遺忘。如果說文學可以作為非官方的敘事講述香港,那麼繪畫人能做的,自然是把故事留在畫作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