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氣味重啟愛情:讀《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

書評

何以氣味重啟愛情:讀《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

  人類有五種感官體驗,味覺、嗅覺、觸覺、視覺、聽覺。在西方哲學文化歷史上,視覺是人類認知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感官體驗。著名的例子有柏拉圖的洞穴比喻,困於黑暗洞穴中的一群人,只能從洞穴外亮光照入洞壁的倒影,略知世界。在英文中,也有各種關於「看見」與「明白」的表達,比如「我看見/明白了」(I see)。其實,作為具有主體意識的人,要主動拒絕各種感官體驗,或者被動剝奪某種感官體驗,也是有可能的。聖經中力大無窮的參孫被割去長髮弄瞎雙眼,雖然失去視覺,但也憑藉觸覺引導推倒神廟柱子,殺死眾多非利士人。荷馬史詩中,奧德修斯用臘封住同船水手耳朵讓他們免受海妖塞壬歌聲蠱惑,而自己為聆聽塞壬之歌,寧願被五花大綁。《十日談》中描寫的黑死病期間封城隔離舉措,說明面對疾病威脅時應該完全杜絕物理接觸。卡夫卡筆下的饑餓藝術家,則用拒絕進食來表達自己抵抗世界的姿態,從而達到藝術的最高境界。

  然而,這五感之中,唯獨不能避免的,是嗅覺。因為每個生物,都必須呼吸,才能生存,無法關閉,不可剝奪。這也正是艾克曼《氣味、記憶與愛欲》此書中所探討的重要議題。作者艾克曼(Diane Ackerman)寫過《感官之旅》、《愛的百種名字》等暢銷著作,也曾以《感官之旅》為主題主持公共電視節目。此書英文標題是An Alchemy of MindThe Marvel and Mystery of the Brain,可以直譯為《心靈煉金術:大腦的神秘之處》。在自序〈大腦的詩歌〉之後,全書正文內容分為七篇,分別是:一、奇幻秘境(演化);二、理性的甜美夢想(自然的腦);三、欲望展示館(記憶);四、絕非沉悶的折磨(自我、與其他想像);五、世界傷了其他人的心(情感);六、話語的色彩(語言);七、內心的曠野(我們共有的世界)。由此結構可見,此書也和上述著作相似,探討的是感官與大腦的運作機制,而有趣的是,此書中文版標題卻特意採用了書中第十九章的標題「氣味、記憶與愛欲」,由此展示出嗅覺與大腦各部運作、記憶保存與喚醒之間的重要關係。

  第十九章開篇首先引用了英國作家吉卜林的一句話:「氣味遠比聲光影像都更能撥動你的心弦。」然後,艾克曼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介紹了這句詩背後的原理所在:

在我們送花、送香皂或香水給朋友時,就等於把包裝好的記憶送給他們。嗅覺和我們其他的感官不同,它和記憶中樞的關係非常密切,很容易就會與情感混雜。若鼻子察覺到什麼氣味,就會直接把訊息傳送給邊緣系統,這神秘、古老和情感強烈的部位,充滿着欲望和渴求,由杏仁核(情感)和海馬回(記憶)記錄下來。很少有事物如氣味這般值得記憶,它可以掀起濃重的懷舊思緒,因為早在我們來得及編輯修改之前,它就勾起了強有力的印象和情感。你所見所聽的可能旋即消失在短期記憶的堆肥之中,但嗅覺幾乎沒有短期記憶。我們各有屬於自己的氣味記憶,部份是因為氣味會刺激學習,曾有實驗讓學童在背生字的時候搭配氣味的線索,結果他們的生字就背得比較熟。(168)

以上這段話中有兩個重要的生物學名詞,分別是「杏仁核」和「海馬回」。作為大腦的兩個重要部份,前者負責感情記憶,而後者主管智力記憶。海馬回(Hippocampus),又名海馬體,位於大腦丘腦和內側顳葉之間,屬於邊緣系統的一部份,主要負責短時記憶的存儲轉換和定向等功能。杏仁核(amygdala)是大腦負責情緒的中心。《EQ(情商)》作者戈爾曼發明出杏仁核劫持(amygdala hijack)這個新名詞,以此解釋我們情緒激動時可能會做出錯誤判斷。腦科學家區分了兩種不同的記憶神經途徑,一種是途徑大腦的海馬體,這種途徑是記錄事件,另一種途徑是經過杏仁核,記錄我們對於事件的感受。正如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寫道,如果我們試圖在雙車道的高速公路上超車,卻險些與對面車輛迎面相撞,我們腦海中的海馬體就會保留事件的具體細節,比如我們在哪段路上,誰和我們在一起,對方的車長什麼樣。之後我們腦海中的杏仁核就會在下次遇到相同情況還想超車時給我們輸送緊張情緒。

  在《氣味、記憶與愛欲》第二十四章〈藝術家的感官世界〉中,艾克曼用極富詩意的語言來描寫感情記憶和智力記憶的不同運作機制。她用抽屜作為比喻,描寫自己運用智力記憶的過程:

我把自己的心智想成有許多抽屜,就像船長的書桌一樣,打開某個抽屜,我就會全神貫注,而把其他的抽屜拋諸腦後,也許過幾分鐘或幾小時,我打開另一個抽屜,後者又吸引了我所有的注意力。我唯一不能做的,是關上所有的抽屜,忘記它們裡頭有什麼,陷入失憶卻不以為意。我所進行的工作一直向我嘮叨,永遠在我的腦海中,等着把每天發生的事件和工作的目的聯結在一起。這就是一種記憶。它似乎在說:張開你的心靈之眼,提高警覺,做好準備。(238)

  而另外一種記憶,則是感情記憶:「另一種記憶,則是找路回到我所寫作品的情感現場。許多作家都用各種記憶輔助法,來加快這個過程,這些方法有聆聽音樂、嗑藥、讀喜愛作家的作品段落等,但我卻不是這種需要麵包屑才能回到紮營處的人,因為我不會離營火太遠。」(239)而重啟感情記憶的開關,就在於各種感官體驗,尤其是難以關閉、無法拒絕的嗅覺體驗。

  現代文學作品中對感情記憶重啟最爲經典的描寫,來自普魯斯特。在文學創作之外,長期受失眠之苦的普魯斯特也對神經科學非常感興趣。美國學者萊勒(Jonah Lehrer)就曾撰寫專著《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家:藝術與科學的交融》(Proust Was a Neuroscientist),介紹八位文學藝術美食家在創作過程中發現各種感官體驗如何刺激人類大腦運作,他們是:普魯斯特、伍爾夫、惠特曼、艾略特、塞尚、斯特拉文斯基、斯泰因、埃科菲。普魯斯特在長篇巨着《追憶似水年華》中對瑪德蓮娜小蛋糕足足四頁的詳細描寫極盡所能刻畫味覺感官如何調動敘述者的「非自願記憶」(involuntary memory),也使得這種貝殼形狀的小蛋糕從家庭廚房走進世界文學殿堂。實際上,讓敘述者「渾身一震」感到一種「超塵脫俗」的「舒坦的快感」的,並不是小蛋糕本身,而那浸泡着小蛋糕的那一匙茶。換言之,是這種「茶泡蛋糕」搭配的特殊味覺口感,在電光火石間喚起了沉睡於腦海中的各種往事。

  說到把氣味感官描寫推到極致的文學作品,我們還會想到德國作家徐四金(Patrick Süskind)1985年的小說《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Das Parfum: Die Geschichte eines Mörders)。小說在2006年被改編成電影,由執導《羅拉快跑》的德國導演提克威(Tom Tykwer)執導,其中強調了男主人公葛奴乙(Jean-Baptist Grenouille)為製作世上最好的香水不惜殺害多名少女的殘忍行為。實際上,其貌不揚的葛奴乙只是想通過萃取某些「稀有珍貴的人類,也就是能夠激起愛情的人類身上特有的體味」(239),從而獲得他畢生渴求的愛情。小說結尾部份,他在午夜步行到社會敗類聚集的亂墳場,把愛欲香水一股腦兒倒在自己身上,隨即引發了這批人的敬畏驚愕、渴望興奮。這位汲取氣味,渴望愛情,創造香水的奇人,極其戲劇化地被這批流民分而食之,消失無蹤。

  從鼻到腦,從腦到心,愛情似乎遙不可及,但回憶可以複製。 氣味也許真的可以幫助我們,重啟愛情。

《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

在這部雄心萬丈且富啟發性的作品中,黛安.艾克曼以一位藝術家的眼睛,結合科學家的博學,說明了人類大腦的神奇之處及奧祕。在本書中,艾克曼對我們花費大量心神譜寫而成的心智幻想曲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探索。艾克曼不僅解釋了記憶、思考、情感、夢境、語言習得,向讀者報告神經科學最新研究的同時,也將注意力放在富爭議的主題上,如創傷效應、先天與後天、男性與女性大腦。文章不只簡單易懂,同時優美而扣人心弦。對於意識及自我的本質等各種存在主義式提問,艾克曼從艱深客觀的科學法則中提煉,以得到生動且饒富趣聞的解釋。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