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台資本主義》思考當下中國資本主義的崛起和發展

書序

以《平台資本主義》思考當下中國資本主義的崛起和發展

前言

  當左翼思潮連續不斷地受到挫折的時刻,我意外地收到譚以諾來信,邀請我為《平台資本主義》(Platform Capitalism)的中文版寫序,他是這本著作的翻譯者,我欣然接受邀請。斯奈錫克(Nick Srnicek)《平台資本主義》寫出了我的心底話,他從馬克思理論傳統出發,有力地指出,平台經濟只不過是資本主義這個幽靈的一項變種,必須揭開資本主義運作邏輯的面紗,才能讓它的「真相」畢露,讓大話連篇的數碼平台逃不過大眾雪亮的眼睛。

  本書的基本觀點是,二十世紀以降,資本主義的利潤不斷下降,傳統的工業革新搶救不了企業盈利,平台經濟於是誕生,資本往往轉投於數碼平台來維持盈利增長和企業活力,以應對遲緩的生產領域。作者說:「二十一世紀的資本主義已經找到一種可供利用且數量龐大的新原料:數據。」通過一系列發展,平台已經日益主導着企業的組織方式,進而壟斷數據,然後提取、分析、使用和銷售它們。而工人階級在這種新型的資本主義模式下,卻節節敗退,受到嚴重打擊。

  甚麼是平台? 作者解釋說,「最顯淺來說,平台是使兩個或以上的群組能互動的數碼基建。它們因而將自己定位為匯集不同用戶的中介機構:客戶、廣告商、服務供應商、生產商、供應商,甚至是實體物品」。他進而論證:「二十一世紀,基於數碼科技的轉變,數據日漸成為公司及其與工人、顧客和其他資本家的關係之核心。平台成為新的營商模式,足以抽取和控制海量的數據,而在此轉變中,我們見證着大型壟斷企業之冒起。」

  作者對我最有啟發的一點,是他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正見證資本主義採用新的基建,但這些基建能否復甦奄奄一息的資本主義,使之增長?數碼時代還存在競爭嗎?還是我們將走向新的壟斷資本主義?

  這個問題,牽動着我的一些思考,由於我的局限,我的思考更多是放在中國資本主義的崛起和發展這個框架下。

 

基建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崛起

  近年來,我和幾位研究生開展了一項研究工作,旨在考察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崛起和中國工人階級的形成。與斯奈錫克博士一樣,我們認為,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壟斷階段,這個階段不僅得益於高新科技的進步,更重要的是它獲得了國家權力的鼎力支持。為了實現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產,國家在國內外開展基建計劃( 如新經濟區、高速公路和高鐵、數碼平台和物流等),這些舉動進一步加劇了全球列強之間的激烈衝突。我們將這一歷史進程歸納為「基建資本主義」(Infrastructural Capital­ism)。這一概念生動地體現了擴張資本主義的物質屬性, 並揭示了其中潛藏的矛盾和危機,為新的階級鬥爭指明了方向。

  我們把中國資本主義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界定為基建資本主義,其特點是從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競爭過渡,並試圖擺脫2008–2009 年全球經濟衰退後延續至今的危機。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在應對經濟增速的下滑和社會衝突的激增,儘管這些問題在新冠疫情期間下難以得到緩解。通過基建資本主義這一概念,我們描述了這樣一種資本主義形態,它本質上建立在由國家牽頭或扶持的對於實體和數碼平台基建的興建上。這涵蓋了道路、城市、高鐵和物流運輸等實體基礎設施,以及這些實體基礎設施與電子商務和平台經濟等數碼基建的銜接。這個實體和數碼平台的重要銜接,將決定了中國未來資本主義的存活和工人階級的鬥爭。基建資本主義構成了所有其他形式資本主義的物質基礎,這些形式包括採掘資本主義 (Extractive Capitalism)(Mezzadra & Neilson,2019)、工業資本主義(Industrial Capitalism)(Braverman,1998)和數碼資本主義(Digital or Platform Capitalism)(Fuchs and Mosco,2015;Srnicek,2016)。中國的基建資本主義已經日趨國際化,經由「一帶一路」這一攬子專案,中國的國家資本和私有資本得以輸出過剩產能,並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建設基礎設施,以保障對其資源的開採,在此過程中也再造了與這些國家種種的緊張關係。

  除了加深與世界各國的矛盾和衝突外,基建資本主義的發展,當然也加劇了中國國內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和階級衝突。首先,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徵地,而過去三十年來,由於徵地和徵地過程中的腐敗問題,土地糾紛已經成為國內最為普遍和激烈的抗爭類型之一。其次,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的勞務外包和工資拖欠問題十分嚴重,導致建築工人的抗議頻發;另外,數碼平台背後的零工經濟,加深了對新入行的工人階級的剝削。最後,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高鐵建設等)的融資累積了大量的政府債務,給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隨着中國資本主義繼續採用同樣的方法和機制來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這些矛盾不僅得不到解決,還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繼續惡化。

  這種在全球和中國形成的基建資本主義格局,通過掠奪、榨取和剝削工人和農民,在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實現了資本的增殖和積聚。全球的基建專案作為壟斷資本主義的支柱,它所創造的新型現代性絕不是「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而是如磐石一樣堅固,支撐着工人階級的力量在未來的迸發。

 

層出不窮的階級衝突

  我們不僅僅止步於以自上而下的權力視角來概念化中國資本主義的當前形態,歸根結底我們關心的是中國工人運動。對於工人階級的形成和再造,不能抽象地予以回答,而必須放在中國基建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背景中才能加以理解。與斯奈錫克《平台資本主義》一書的精神一樣,我們不僅沿襲了矢志掙脫資本主義牢籠的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傳統,也承繼了為打破工人和農民身上的重重枷鎖而拋灑過血淚的中國革命歷史,而理解中國工人階級的形成恰恰需要基於中國自身的革命傳統。對於中國革命遺產的繼承和發揚不僅有助於理解當下對基建資本主義的抗爭,還給予我們對超越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想像和可能,給我們提供了工人群眾反抗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珍貴歷史經驗。(Chun,2013;Karl,2020)喚起過去的革命, 或許會有助於豐富對於當代資本主義及其危機的理論剖析,這種對於革命歷史的重新書寫不僅將過去與未來打通,同時還牢牢地紮根於國際馬克思主義的土壤中。剝離中國官方馬克思主義對革命所持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理解,並將其與國際馬克思主義重新連接,有助於將中國當代左翼思想重新匯入全球反資本主義浪潮之中。

  我們構想建立一個由三種力量組成的基建性組織網路:工作場所內由勞動者掌握的工會、工業區裡的工人中心,以及職業院校的團結網路。顯而易見,只要勞資衝突仍然聚集在工作場所,那麼像2018 年佳士運動這樣以工人力量為基礎輔以學生支援的工會鬥爭,就不會因為一次沉重的打擊而終止。我們認為,工業區和社區中的工人中心仍然具備激進化的潛力,他們可以圍繞工人的社會再生產議題開展組織工作,並在工人階級的家庭之間形成互助團體。另一方面,作為生產中國近一半青年人的新工人主體性的重要場所—職業院校,也將成為「學做工」的新型試驗點,蘊含着產生激進團結、教育和連結的無限可能。不管是阿里巴巴網店的數碼勞工,抑或是菜鳥快遞的物流工人,他們大都來自職業院校。作為工人力量聯合的三大支柱,工作場所、社區和職業院校都根植於並重建了工人的基礎性力量(infrastructural power),促進了工人階級在生產和社會再生產領域的抗爭。

 

左翼運動的新紀元?

  在當代中國,反資本主義的激進左翼運動是否可能? 儘管在當前無孔不入的國家權力面前,左翼運動的前景看似空前渺茫,但我們依然認為左翼運動的潛力始終蘊藏於中國日益加深的資本主義危機之中。作為一種批判的武器,我們的工作發端於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里程碑節點—學生- 工人抗爭聯盟的誕生,即眾所周知的2018 年佳士運動。

  我們試圖發掘的正是這種批判性的馬克思主義傳統, 而我所依靠的是致力於發揚工人群眾革命潛力的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我們並不臆想一個光明的未來,因為我們正面臨一個令人十分窒息和緊張的政治氛圍,還有新興的激進工人運動所遭遇的挫折。這種左翼工人運動雖然還不太成熟,卻展現出挑戰全球和中國資本主義的勇氣,顯示出直面老牌和新興帝國主義國家之間衝突的決心。

  最後,讓我回應斯奈錫克《平台資本主義》的呼籲, 「隨着平台日漸深入我們的數碼基建,隨着社會對它們的依賴日強,我們必須了解它們如何運作,了解我們可以做些甚麼,這點至關重要。如此,我們才得以建設一個更好的 未來」。

 

參考書目

Chun, L. (2013). China and global capitalism: reflections on Marxism,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politics. New York: Palgrave.

Fuchs, C., & Mosco, V. (2015). Marx in the age of digital capitalism. Boston, Massa­chusetts: Brill.

Karl, R. E. (2020). China’s revolutions in the modern world: a brief interpretive history. London; New York: Verso.

Larkin, B. (2013). 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infrastructur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42.1: 327–43.

Lin, W., Lindquist, J., Xiang, B., & Yeoh, B. S. (2017). Migration infrastructur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migrant mobilities. Mobilities, 12.2: 167–74.

Mezzadra, S., & Neilson, B. (2019). The politics of operations: excavating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Pun, N. (2021). Turning left: student-worker alliance in labour struggles in Chi­na. Globalizations, 18.8: 1392–405.

Pun, N., & Chen, P. (2022). Confronting global infrastructural capitalism: the triple logic of the ‘vanguard’ and its inevitable spatial and class contradictions in Chi­na’s high-speed rail program. Cultural Studies, 1-22. Online first.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