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中國投資經營之勢,非洲展翅高飛──《下一座世界工廠》推薦序

書序

挾中國投資經營之勢,非洲展翅高飛──《下一座世界工廠》推薦序

原文刊於《下一座世界工廠:黑土變黃金,未來全球經濟引擎與商戰必爭之地──非洲》(台北:寶鼎出版,2019)

比較近年來中國及印度的高速經濟成長,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2019年中國成長6.2%,印度成長7.5%;同一年非洲較大的經濟體──奈及利亞成長2%,其他非洲國家如肯亞則是6.1%、象牙海岸為7%,南非為1.4%,賴索托為1.2%、衣索比亞為8.5%,各國的經濟成長表現有高有低,並不一致,但非洲經濟發展的潛力已經引起全球各界的注意。

地區的經濟發展會傳染或者有先後順序嗎?商人像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投資生產,由歐洲至美洲至亞洲,接著亞洲(東北亞、東南亞、中亞)、中東到「黑暗大陸」──非洲嗎?非洲終於獲得脫貧發展的機會了?非洲的經濟發展過程會與一般經濟發展的理論有差異嗎?非洲經濟發展的過程會複製中國的途徑嗎?本書的標題「下一座世界工廠」提供了一部分的答案。

觀察先進工業化國家帶動同區域內其他經濟體發展的現象,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於1935年提出「雁行理論」(flying geese theory)此概念,綜觀產業興衰的現象及產業結構的演變,領先的產業將如同飛行雁群的的領頭雁,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當它沒落了,再由另一個新的產業興起替代,如此繼續發展。如同經濟學者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破壞性創造觀點:領先產業部門的不次出現,促成經濟成長,引申到一個團隊內成員相互合作扶持,才能使該組織不斷成長茁壯。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工業化最早邁入工業先進經濟,透過技術移轉帶台灣產業發展,加上二戰後美國援助復原及改革經濟制度,促進台灣的經濟發展。1980年代初期以後,台灣的工資及土地成本不斷高漲,台商帶著學習到的混合技術設施(hybrid technology)及資金進入中國沿岸地區投資生產出口,創造就業,扮演經濟發展引擎的角色,而在中國經濟在1978年改革開放,經歷近年來高速成長後,因工資、能源及土地成本逐漸高漲,中國商人也外移到非洲投資生產出口。

另外,歸納經濟發展的階段,由農業社會邁進到工業社會的起飛(take-off)階段是個關鍵,經由工業化階段轉到大眾消費,再到經濟成熟階段。在經濟起飛之前,社會的儲蓄要較投資需求多,一部分資金需求依賴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的協助,籌措各種資源,集中資源促成經濟起飛;也需要改善經濟制度,活絡市場經濟。接著採行進口替代策略,先發展民生所需的產業,或者採行出口擴張的策略,或者二者兼採行,以帶動經濟成長。

然而為甚麼有些地區經濟發展表現較其他地區快速,有些卻較緩慢?解釋經濟發展的階段態樣、動力及批判的理論很多,由歷史發展脈絡及經驗觀察,包含了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因素,甚至氣候地理因素也扮演重要地位,自然資源的豐富卻不是絕對的因素。總括而言,原因包括:(1)如何有效率動員勞動及資本,企業家冒險犯難精神、外來及內生的技術進步(教育)及破壞性創新等等;(2)合理的市場機制設計、私有財產權保障、基礎設施(交通電力等)建設及金融交易體系等等;(3)依賴理論:批判跨國企業雖然引進較先進的管理制度(know-how)有助於提升當地的生產力及增加就業,卻剝奪耗盡當地的自然資源及財富,導致環境汙染、財富分配不均及貧窮。

本書作者深入探索非洲的四個國家──奈及利亞(非洲最大經濟體,人口最多,產石油)、賴索托、肯亞及衣索比亞(與中國的治理意識形態相近),訪談許多位當地的華人經營者,其中有中國籍企業人士(有一些曾於台商在中國的公司任職,學習管理方法)、1960年代後由香港直接到非洲的、甚至也有台商,這些企業經營者大致上的看法是:(1)工業化能致富,利用出口至美國、歐盟提供的最惠國免關稅待遇;(2)製造業能增加許多就業,融入當地社會,甚至入籍當地;(3)當地欠缺熟練技術勞工,會將當地技術勞工送至中國訓練,最後會將管理權交給當地人;(4)生產當地民生必需品,但可能因缺乏規模經濟,生產成本較在越南為高;(5)非洲普遍能源供應及交通基礎設施不足,且政府行政效率低,賄賂常有所聞,使得生產效率不高,但因剛開發,生產的報酬較高而致富。

作者進一步闡釋在非洲各國的經濟結構失衡,貿易部門的生產力較非貿易部門(服務業、餐館、醫師、律師)更高,也會(例如奈及利亞的紡織業)發生「資源詛咒」現象,即一般所稱的「荷蘭病」──一國意外發現天然資源,出口該項資源的產品,全國資金湧入該產業部門生產,導致該國貨幣的對外匯率上升,出口競爭力下降,而非自然資源部門也缺乏競爭力,結果重創經濟發展。也批評若干中國走私者破壞貿易秩序、種族歧視、女性地位低(近年漸提高)、勞工工作士氣不高及因時差而不願趕工等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特別提出:(1)非洲經濟發展的過程較近似中國的發展模式,雖不完美,但可以靈活地摸著石頭過河試驗轉型,與西方的的市場紀律成本效益分析模式(反而會打擊當地的產業)不同;(2)華人(主要是中國籍)商人以自身年少在中國歷經窮困階段的經驗,較能以同理心願意在非洲國家篳路藍縷開發經營,不像西方大企業常因市場不夠大、基礎設施不佳而不願意投資。簡言之,雁行理論仍適用在非洲的經濟發展態樣,中國對非洲經濟發展的影響範疇更大,非洲接續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言論並非空穴來風;但也希望非洲能借鏡中國,避免毫無節制地開發造成汙染、避免種族歧視、注意工安、提升行政效率,才能實現經濟發展的目的,提升人民的福利水準。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