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拿上手,「板蕩」一詞入目,才疏學淺如我,查找了一下,應是《詩》「大雅」內有〈板〉、〈蕩〉兩篇,均形容政治黑暗、社會動蕩。陳智德的新書以「板蕩」與「抒情」起題,我理解為對戰爭時期文學狀態的探討。於是,帶着…

書拿上手,「板蕩」一詞入目,才疏學淺如我,查找了一下,應是《詩》「大雅」內有〈板〉、〈蕩〉兩篇,均形容政治黑暗、社會動蕩。陳智德的新書以「板蕩」與「抒情」起題,我理解為對戰爭時期文學狀態的探討。於是,帶着…
訪問/李薇婷、譚以諾 文字/李薇婷 攝影/譚以諾 鄺國惠可能不是讀者熟悉的名字,然而,對香港文學有興趣的讀者,卻不應錯過他的小說。從《普洱茶》(1997)到新作《雲的理由》(2017),眨眼已是二十年。當…
讀畢《消失了樹》,我被鄺國惠的洞悉力所激盪,他看出無論在「九七大限」面前抑或「後九七」時期,香港人所謂「本土」的建立與「身份」的尋求,都是困難重重幾近永不可得,許多人以為這是在於大陸的壓倒之姿,但他卻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