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於八、九十年代香港的文化人,很難不去談論中國,不去關注中國,這是那時那地之人的社會條件,而這條件則催生出一代人對後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中國之思考,這是我們活在當下香港在回顧香港文化史時所必須了解的。何慶…

活躍於八、九十年代香港的文化人,很難不去談論中國,不去關注中國,這是那時那地之人的社會條件,而這條件則催生出一代人對後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中國之思考,這是我們活在當下香港在回顧香港文化史時所必須了解的。何慶…
何慶基在《不離地藝評》之序言中,開宗明義地說他的藝評「不畀面」,並會結合分析作品形式和信息,找出作品更深層的文化、社會和政治意義。這種取態並非當下回想當年,事實上,他在八十年代已直言不諱地說明這點。他在1…
《不離地藝評》收錄何慶基 八、九十年代的藝評,不少人覺得這書與當下相去甚遠,以為不過是歷史紀錄。這書固然是歷史紀錄,但當中的問題意識與當下依然環環相扣。我們不妨從何慶基的書序說起。 何慶基到底為何開始寫藝…
這次辦吳煦斌的評論專輯,本意是想從自然生態、文化翻譯和性別研究的角度去研讀吳煦斌的作品。近年自然生態研究漸變顯學,而吳煦斌作品多與自然生態有關,籌約這方面的稿件並不困難。倒是文化翻譯和性別的角度不易處理,…
一、 談到易文(楊彥岐,1920-1978),很多人會立刻想起他的經典《曼波女郎》(1957)和《空中小姐》(1959),也有不少人會談他夜總會之作如《桃李爭春》(1962)和《月夜情挑》(1968)。他…
日前,2016度中文文學創作獎得獎者(散文組亞軍)李嘉儀在面書上公開了其得獎作品〈雪落〉在創作獎結集中被擅自修改的情況(見下圖): 她指出,「文章刊出後才發現句子被改動,而對方事前完全沒有知會,改動不合理…
一、 記得那年,帶着不熟識香港文學的焦慮,不停啃食香港小說,長篇短篇,聽過又能找到的,都盡量看,劉以鬯的《酒徒》、崑南的《地的門》、西西的《我城》和也斯的《剪紙》自是不可略過的重要讀本。為何當時會這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