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作品裡與政治現實對話的鮮明意圖,以及深刻的歷史向度,使得陳冠中在當代華文小說家中可算異數。《盛世》駐足2009張望2013,以「未來完成式」為結構投射將臨的史實,可謂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百年還魅…

因着作品裡與政治現實對話的鮮明意圖,以及深刻的歷史向度,使得陳冠中在當代華文小說家中可算異數。《盛世》駐足2009張望2013,以「未來完成式」為結構投射將臨的史實,可謂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百年還魅…
《米》(1991)是中國作家蘇童的首部長篇小說,及後他聲名鵲起,接連出版《妻妾成群》(1991)、《我的帝王生涯》(1992),以至相對晚近的《黃雀記》(2013)等名作,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早已預留重…
畢竟,在那張將我們分開的桌子下,我們所有人不都偷偷地握着手嗎? ──布魯諾.舒茲〈書〉 在青文書屋版的《好黑》之後,暌違十七年,謝曉虹終於有新作再度在香港出版:由香港文學館於2020歲末出版的中短篇小…
就普遍華語讀者來說,或許都不甚熟悉馬洛伊.山多爾(Márai Sándor)這位優秀的作家。他生於1900年的奧匈帝國,在貴族之家成長,後來經歷了東歐鐵幕而流亡法國,期間持續寫作,至1989年於美國聖…
在〈「贅述學」:多情卻被無情惱──漫談沈從文的文學與人生〉(下稱〈贅〉)一文中,因篇幅所限,我未冗解釋吳曉東對於沈從文作品「指向一種倫理重建」的說法,為補缺漏,於此續作論述。[1] 吳曉東在〈從「故事…
多情與無情之間的辯證張力,從來作為現代中國作家的作品乃至真實人生裡,揮之不散的一大主題。這在不同作家身上體現作不同的形態,比如魯迅起初吶喊「救救孩子」的希望與晚年親睹左聯互相批鬥時的絕望,抑或茅盾早年對共…
La révolte est notre mystique, synonyme de dignité. ──Julia Kristeva, 1998[1] 2019年,我們振臂高呼我們的理想與悲憤,那時候…
前言:基列之名 起初知道馬莉蓮.羅賓遜(Marilynne Robinson)的「基列三部曲」,是讀了童偉格在字母會專輯裡的精彩書評。童偉格稱許羅賓遜高度自律的重複書寫,是對小說家基本倫理的反叛,而其始終…
川端康成,這個名字仿佛就代表了日本現代文學的重要面向。關於他的作品,我們首先會想起的是《古都》、《雪國》、《千羽鶴》,乃至《伊豆的舞孃》或《掌小說》等,都是相對屬於「純文學」範疇的作品,也是這些作品把他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