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下鐵絲網,圍起鐵板牆──讀《越界──香港跨境村莊及文化遺產》

書評

拆下鐵絲網,圍起鐵板牆──讀《越界──香港跨境村莊及文化遺產》

圖書館十大借閱書藉有九本是旅遊書,逛書店時旅遊書區亦總是最多人「打書釘」,港人喜歡外出旅遊乃人所共知,但又有沒有人想過在港旅遊?如果有一本專寫本地的旅遊書,介紹本地的「隱世」地方,又會否吸引你去觀光?阮志以歷史文獻及多年來在邊境田野考察得來的資料,寫了《越界──香港跨境村莊及文化遺產》,一本介紹香港邊境地區的考察旅遊專書。雖然記錄香港邊界的村莊歷史及文化遺產,卻不同於一般歷史書以梳理邊界歷史為主調。

該書以五個主題劃分介紹的建築及古蹟,配合建議路線、地圖,甚至是交通及步程,讓讀者可以按圖索驥到邊境實地考察,從而吸引讀者了解「邊境地區因長期封閉而保存下來的自然與人文資源」。

作者介紹各地方時,除了引用歷史資料,總會滲入他多年來在田野考察得來的故事。例如他介紹馬草壟新村時,會寫一位村民如何由東莞南遷到馬草壟定居,當中提及東莞人逃到香港的過程、村民的生活及在馬草壟申請建屋的過程。作者以村民的經歷側面描寫馬草壟的情況,在硬生生的史料上提供一些溫度,讓讀者知道歷史文獻以外的資訊。

該書亦記錄一般歷史書沒有着墨的地方,例如是〈魚塘漫步篇〉的蠔殼圍。記錄新界或邊界歷史的書,只會在介紹新界漁業發展時提及其名,卻沒有講述蠔殼圍的歷史,可能是因為該魚塘沒有發生過任何事件,沒有「歷史價值」。然而,該書卻用了兩頁多去記述蠔殼圍名字的由來,其由古到今漁業上的實際操作及其生態價值。除了作為紀錄,該書讓更多人了解及關注邊境情況,更可以作為日後邊境保育與發展的參考。

隨着2012年政府開始將邊境禁區範圍縮減,蓮塘口岸、新界東北發展及即將開幕的邊境購物城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部份邊境的村莊及文化遺產已被拆遷。如果想爭取保育邊境建築,該書可作一定的參考,其建議路線與保育上的「點、線、面」理念類似,即是將希望保留的建築與附近有歷史價值的建築連繫,從而產生更有力量的組合價值。例如他日要拆遷打鼓嶺警署,可以參考〈保安要塞篇〉的路線,以警署作「點」,與沿路的過境石橋、日軍駐紮大宅等連成「線」,再將最接近深圳的白虎山警崗、炮樓等建築串連成「面」,加上建築物的故事,從而將打鼓嶺一帶的邊境防禦歷史立體地呈現,增加保育的說服力。

香港邊境歷史,甚至香港歷史從來都沒有在教科書中好好地寫出來,官方提供的歷史資料近年亦曾作出修改。正因如此,除了閱讀歷史,我們更需要親身去接觸歷史,趁還可以去接觸之時。

*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